最近在网上看到好多赞美清朝康熙皇帝的事迹,大军带着一丝丝好奇,点进去看了下。
但是大军从来都不会只从纸面书上看历史,经过多层分析,深化解读,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康熙皇帝的前半生所做的两件大事,那就是除鳌拜和削三藩,看看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
康熙皇帝,清朝的清圣祖,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庶出的第三子。
康熙能当上皇帝,纯粹的就是靠着运气二字。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在康熙两岁的时候,他突然得了天花。天花是个传染病,在那个医药匮乏的年代,得了天花的人十个里面有九成九都会死。
但是这逆天的运气竟然发生在了小康熙的身上,他当时是在自己的奶妈和正白旗汉军包衣曹玺之妻孙氏的悉心照料下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并且终生免疫天花病毒。
之后过了几年,清世祖福临病死,他的遗诏就是让年仅八岁的康熙嗣位登基称帝。
康熙当时受不受待见?谈不上。他的生母是佟佳氏,是庶妃,福临最宠爱的是董鄂妃,从母亲受宠程度来看,康熙不能说不受待见,至少,不受宠是肯定的。
那么,一个不受宠的皇子怎么可能登基称帝呢?
唯一的一个解释就是康熙比其他皇子身体好,因为他得了天花没死,这是他最大的依仗。
并且,由于康熙登基时才八岁,太年幼,福临的遗诏中还写了四个辅政大臣进去,他们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鳌拜和遏必隆。
六年之后,康熙亲政。那个时候,四个辅政大臣已去其二,索尼年老病死,苏克萨哈被鳌拜弄死。
最后一个遏必隆也唯鳌拜马首是瞻,丝毫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那个时候,清朝朝堂中,鳌拜一家独大。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两年之后,康熙八年五月,十六岁的康熙在皇宫内利用数名布库少年擒住了鳌拜,并在同月十九日,把鳌拜圈禁在其府中,同年,鳌拜身死。
鳌拜,满族,瓜尔佳氏
是不是感觉很离奇?
一个权倾朝野的大权臣就这么被稀里糊涂地弄死了?这时间之快,让人瞠目结舌。
或许大家还没意识到鳌拜的恐怖之处,大军就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介绍。
鳌拜,瓜尔佳氏,满族镶黄旗人,从出身看,这属于皇太极一脉门下的奴才。
他真正出名的时候是在皇太极手下。
鳌拜当时带了一路奇兵走水路攻克了当时谁也攻不下的皮岛,皇太极听了非常高兴,于是赐封鳌拜为满洲巴图鲁勇士。
这个巴图鲁的称号在当时的满洲就是第一勇士,他们所有人都极度崇尚武力,认为巴图鲁就是满洲武力至极的存在,所以鳌拜早年间就在满洲有了颇高的声望。
之后清军入关,他又是第一个追着李自成打的人,把明朝末期的农民起义军给消灭了个干净。
再之后就是皇太极驾崩,福临登基。
但是福临登基的时候有个摄政王,那就是多尔衮。多尔衮和皇太极是兄弟,但是两人不和是当时谁都知道的事实。
摄政王是什么?是见皇帝不跪的王爷,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况且那时候福临才九岁,所有的事情可以说都是多尔衮说了算。
在那种情况下,鳌拜都敢硬刚多尔衮还没被清算掉,你说他势力大不大?
爱新觉罗.多尔衮,顺治一朝权倾朝野的摄政王
之后福临驾崩,鳌拜以辅政大臣之一的存在继续处理朝政,辅佐年幼的康熙。
直到康熙亲政前夕,鳌拜熬死了索尼,干掉了苏克萨哈,拉拢了遏必隆,他在那个时候,权力仅次于等同于摄政王多尔衮,区别就是没有这个王位而已。
但是,年仅十六岁的康熙是怎么干掉鳌拜的呢?
史料上确确实实有一些记载,咱们翻译成大白话看一看。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
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说: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接着,康熙帝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1669)。
先不讨论真假,这一段文字当中体现了两个重要的信息。
第一、方式。
康熙是在宫内暗自布置了一些布库少年,等鳌拜进宫的时候从四面八方把他扑倒在地的,这等于就是用武力制服的鳌拜。
第二、时间。
康熙先是把鳌拜的亲信调离京城,然后换掉九门提督的人选,换上了自己的人之后,才敢对鳌拜动手的。但是,这一切来得太快,快到从布置开始到擒拿完毕,满打满算只有十九天的时间。
一个皇帝选择用武力除掉权臣,只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这个皇帝已经胜券在握了,他丝毫不用担心除掉权臣会给朝堂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因为这一切都已经被这个皇帝处理好了,就相当于是说,你就等着洗干净脖子被我宰吧。
第二种,这个皇帝年轻气盛,鲁莽至极,丝毫不顾及武力除掉权臣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只顾着逞一时之快,干掉再说。
康熙属于哪一种呢?个人倾向于第二种。
因为康熙当时根本就不敢正面硬刚鳌拜,而是选择正常召见鳌拜入宫,在武英殿偷摸布置布库少年,在鳌拜猝不及防的情况之下以武力降服的。
这是骗鳌拜进宫的,就意味着当时朝堂的一切风吹草动鳌拜都丝毫没有察觉,或者就是一切正常,鳌拜根本就察觉不到什么动向。
前面提到过,康熙先是把鳌拜的亲信调离京城,然后又从鳌拜的手里拿到了九门提督这个守卫京城安全的重要职位,才选择暗中下手的。
那么,鳌拜会一点察觉都没有吗?不可能,如果说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鳌拜至少会产生警觉性,他不管是自己进宫还是被召见进宫,最起码会有防范之心。
可是,在那个电光火石之间,鳌拜是一个人独自进宫被擒的,这又怎么解释呢?
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当时调离鳌拜亲信的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是康熙或者后来之人在记录史实中根据授意添加上去的。
不然怎么解释都解释不通,鳌拜在失去了这么多亲信的情况之下,还敢贸贸然独自进宫,这已经是明着说要干掉你鳌拜了。
那么,照这么说的话,鳌拜一旦被定罪,那么他的亲信会不会借机发难呢?为什么鳌拜被圈禁之后甚至身死的时候朝堂一点动荡都没有呢?
其实,我们一直都忽略了一个人的存在,那就是孝庄太皇太后,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的祖母。
孝庄太皇太后,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
她才是背后那个真正的大佬。
在皇太极驾崩之后,拥有正黄、镶黄两旗势力的皇太子长子豪格才是皇位最有力的争夺者。
那个时候,孝庄凭借一己之力,得到了多尔衮的帮助,用正白、镶白两旗干掉了豪格,同时还让多尔衮心甘情愿地当个摄政王,拥立她自己的儿子,年仅九岁的福临登基称帝。
她的手段,一点都不比之前那些诸如吕雉、独孤伽罗等人弱。
如果说在除掉鳌拜这件事情上,孝庄出来给康熙擦了屁股呢?那么这一切就解释得通了。
前面说到过,康熙在抓到鳌拜之后是马上命议政王大臣等去审查鳌拜的罪过的,这份猴急的心情,也代表着康熙的确是对鳌拜恨之入骨了,已经对他忍无可忍了。
但是离奇的是,鳌拜当时却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
这逻辑又不对了。
各位想象一下,一个十六岁的少年郎,在被一个老头欺压了八年时间之后,竟然还能于心不忍放了他一马,这是什么逻辑?那你之前那么猴急地定人家的罪是怎么回事?
前后又矛盾了好吧。
如果,鳌拜求见的不是康熙而是孝庄呢?那就有的说了。
或许事情经过是这样,康熙在鲁莽地抓住了鳌拜之后,丝毫没有考虑任何后果,就急忙地决定马上定罪弄死鳌拜。
但是却被闻讯赶来的孝庄阻止了。斗倒权臣要经历多少腥风血雨孝庄不是不知道,摄政王多尔衮病死的时候是处理了一大波人的,并且当时福临的皇位根本就不稳,豪格的残部那时候还在蠢蠢欲动呢。
这个时候康熙抓住了鳌拜还想弄死他,那就更不行了。
所以,孝庄选择面见鳌拜或者是鳌拜选择面见孝庄,两个老狐狸在争锋相对中,最后达成了一个初步一致的决定。
那就是,鳌拜免死,圈禁在家中不许踏出一步,只贬斥或者革除当时鳌拜党羽中的首要分子,如爱新觉罗.班布尔善等寥寥数人。
然后鳌拜作为回报,就不再去选择兴风作浪了,认命了,反正又没判死罪,干脆就在家里养老算了,毕竟那时候鳌拜已经五十九岁了。
这种解释,比较合乎逻辑,同时双方的利益诉求也都得到了满足。
只是鳌拜不知道的是,就在之后不久,他就身死于圈禁之中,连年关都没能过。
第二件事,削三藩。
吴三桂,在晚明崇祯时期放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被清军看中,后被封为平西王
这削藩之举,历朝历代都有,根本就不新鲜。像汉武帝刘彻时期的推恩令,就是很明显的削藩之举,还有明朝建文帝的削藩,把自己皇位都给削没了,再有就是明成祖朱棣削藩,那简直就是把藩王当猪在养了,不准出封地,不准涉及政治,甚至不准识字。这些都是削藩之举,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到了康熙这里也一样,照样浩浩荡荡地开始削藩。
但康熙削藩不同,他削的是当时为他们立下汗马功劳的三个异姓藩王。
他们分别是:云贵两地的平西王吴三桂,广东一地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一地的靖南王耿精忠。
削藩之举,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这只能看出,康熙皇帝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做出的决定。
康熙是怎么削藩的呢?
先是平南王尚可喜上报请求想回辽东养老。康熙准了,之后尚可喜再度请求让他的大儿子尚之信继承平南王爵位,康熙不准了,说平南王就给你一人,你要养老,可以,你的儿子就没资格继承王位了,撤藩吧。
这就是一个惊天炸雷,等于明着告诉你尚可喜,准备撤藩吧,同时也是做给吴三桂和耿精忠看的。
这明显就是在告诉另外两人,你们也该请求撤藩了,否则的话,吃不了兜着走。
这尚可喜为什么要请求养老?因为尚可喜当时的势力根本就不在他的掌握之中,而是在他大儿子尚之信的掌握之中,他无所谓,到哪里不是待,只是年纪大了想回辽东老家而已。
吴三桂和耿精忠看到尚可喜这么玩,肯定是心里不爽的,但是他们连在一起都只有三省之地,恐怕真的要掰腕子怕是还掰不过康熙这个皇帝。
但是架不住人康熙猛啊,直接派官员去你们藩地,撤换了你们的官员你反不反?直接扣了你的世子吴应熊,你反不反?断了你的军费,你反不反?
没办法,断人断钱断粮,吴三桂等人不反也要反了。
于是,在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直接诛杀了巡抚朱国治,举兵反叛。
不久,广东尚之信、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陕西王辅臣全部响应吴三桂,开始反叛。
这等于就是云南、贵州、广西、广东、陕西五个地方同时开始造反了。
规模大不大?超级大?后果有没有,有,而且还很严重。
五个省的地方反叛,相当于大半个南方全部不听指挥了,这皇帝还当个毛?
而且,康熙平叛用了多久?足足用了七年时间。
而且还是在吴三桂自身病死,势力四分五裂的情况下又打了两年才平息了这次叛乱。
这五年时间,几乎就是北方打南方没有一刻停息过,既劳民伤财又造成了严重的内耗。
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根本就不可估量。
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有没有更加温和或者是不用大动干戈的办法呢?
有。从两点就可以看出来。
第一、吴三桂就两个儿子,他大儿子吴应熊作为质子被留在北京城中,并且还娶了康熙的姑姑建宁公主为妻,名义上吴应熊还是康熙的姑父。
而且,吴三桂的二儿子吴应麒史书上记载是孔武有余,谋略不足。也就是说,吴三桂的老二不堪重用,一直都是对吴应熊寄予厚望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已经六十来岁的吴三桂还有几年好活?尚可喜年纪更大,都快七十了。
康熙那会儿才二十来岁,论年龄都足以熬死他们了。
熬死吴三桂后,平西王的势力不就自动瓦解了吗?因为世子在北京啊,其他人不堪重用啊,这时候只要分化一波、策反一波,之后的事就是狗咬狗了,简直不要太轻松。
后面的事情也充分地证实了这一说法,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于湖南衡阳改国号为周,登基称帝。
之后连一年都没过,吴三桂就因为中风病死了。
之后他的女婿在云南立了长孙吴世璠为皇帝,可是没什么卵用啊,吴三桂女婿也有好几个啊,儿子还有一个呢,他义子也不少啊,都是谁也不服谁的存在,相当于一盘散沙。
第二、孝庄为了防止吴三桂造反,还特意给他安了个臭名在身上。
那就是让他就地诛杀从越南俘虏回来的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
抓住了前朝皇帝这种大人物,不应该送到京城来由皇帝亲自审判吗?怎么让一个藩王给咔嚓了呢?
这就是孝庄的老谋深算之处。
当时清朝的情况还不是很稳,毕竟是少数民族入关做主汉人江山,其中民间不服的人大有人在,他们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揭竿造反,并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还没有彻底被消灭干净。
而作为南明王朝的永历皇帝朱由榔,他虽然说不是崇祯那一脉的正统,但是好歹也姓朱啊,如果裹挟了他或者是投奔了他,扯起虎皮来你还能说是顺应大势,造反都有理由了,民间那些仇视清王朝的百姓基本都会投奔而来,势力是蹭蹭地往上涨。
但是,反过来呢,像吴三桂这样,亲手处决了永历皇帝呢?那么哪怕之后吴三桂再怎么去洗白自己,民间那些势力也不会选择去相信他了,一个亲手杀了南明皇帝的人之后还扯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造反,那不就是在搞笑吗?
吴三桂当然知道这其中的后果啊,但是这是赤裸裸地阳谋啊,他当时不得不做啊,孝庄就是让你吴三桂来杀前朝皇帝,让你吴三桂从此以后绝了造反的心思,或者说让你造反都没人搭理。
这个太皇太后是真的狠。
但是这一手好牌,是不是被康熙打了个稀烂呢?
历史没有真相,只有最接近真相的说法,我们应当用多种思维多种角度去看待那段历史,才能得到真正的真相。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我是大军,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