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人无信不立是什么意思(民无信不立孔子的意思)

《论语·颜渊》记子贡问政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又问起必不得已而去时,孔子先说去兵,又说去食,而把信留下。道理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当政者,不应失信于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人人皆知,再讲汉朝有的一个小故事:

东汉初年茂陵人郭汲,在科州做太守时,对百姓很讲仁德,更讲信义,从来言出必行。有一天,他准备到所管辖下的西河去巡视,街上有几百个小孩,每人骑着一根竹竿做的竹马,在路上欢送他。他很高兴也很自然地和孩子们谈话。孩子们问什么时候可能回来,他仔细算了一下行程、任务,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他们,便外出了。

郭汲这次外出巡视很顺利,事情办完要回来时,比预定的时间早一天。他想,决不能失信于民,不能早回去,于是就在离城不远的地方住了一夜,第二天才按时回了城,而那些孩子也按时在城里迎接他的到来。

这件事情叫光武皇帝知道后,称赞他是贤良太守。郭汲从来诚信待人,心地坦荡,童叟无欺,一直活到八十六岁。

民无信不立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当权者,不但应该知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应爱民、判民、惠民、教民,更应取信于民,而不是愚弄民、欺骗民。只有说到做到,才能取信于民,得到民的拥护,获得坚实的铜墙铁壁。在最困难的时期,广大百姓与您共患难,战胜困难,走向胜利。如失信于民,便成为孤家寡人,无处求助,直至败亡。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时刻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