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痕迹结局什么意思(痕迹电视剧结局在一起了吗)

作者:李镇西

来源:镇西茶馆(zhenxichaguan)

痕迹管理想必一线老师都很熟悉,并苦不堪言。准备一大堆莫名其妙的材料,以留下工组痕迹,不但耗费老师们正常的教育教学时间,而且公开弄虚作假,玷污了本来应该洁净的校园。

2017年10月,我曾在镇西茶馆推出一篇题为《领导,您可知道您要求的痕迹管理给老师们带来了多大的负担吗?》的文章,对这种恶心的现象予以抨击。

次年,《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6日下午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提到了现在比较普遍的一种管理方式:痕迹管理,并直言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必须改变。

现在五年过去了,情况有所好转吗?

2022年12月10日

领导,您可知道您要求的痕迹管理给老师们带来了多大的负担吗?

文\ 李镇西

01

近年来,有一个新词我渐渐耳熟起来:痕迹管理。所谓痕迹管理,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下痕迹——这个痕迹就是做事过程中的一些凭据或者说证据。

对于重要或重大的事情,做的时候有意识留下一些凭据,是应该的,便于总结,也便于留存于史。不不,我这样说还不准确,痕迹的重要性显然主要还不是为了总结为了存史,而是责任。比如企业管理中,要求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应严格做好细致认真的记录,这就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而留下责任痕迹,这显然是应该的。还有医生、警察、律师等特殊行业,留下病历、留下笔录、留下物证等痕迹,都是必须的。

即使对教师来说,在某些重要时间面对某些重要事件,留下确凿的痕迹也是要必要。但对于一般的教育教学常规的事,是不是也必须要留下痕迹呢?我觉得不一定。

在我看来,若非特殊行业特殊需要,常规的事嘛,做了就做了,不必非要证明,如果一定要证明,那能够证明我做了某件事最好的证据就是效果。除此之外,干吗还要留痕迹呢?当然,如果有的事虽然不重要也不重大,但确有纪念意义,留个痕迹也不错,比如旅游时拍个照,或保存景点的门票,这都无可厚非,因为这是个人的自愿行为。

但是如果凡事无论巨细,都一定要有痕迹,而且这个痕迹成了一种管理的需要,即痕迹管理,就会成为强制,而强制必然给人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如果这负担落到教师身上——其实校长也一样,那就让本来就很累的教师(校长)更加不堪重负,让一些本来很有意义的教育行为变味。

02

比如家访,本来是多好的事儿呀——老师利用下班时间去孩子家里看看,了解其家庭环境,感受其家庭氛围,在温馨的家庭氛围拉家常,多好!但上面要求留下过程性佐证,于是老师不得不请求和孩子及其父母拍照——还不能拍正儿八经的合影,而要摆拍老师和孩子父母亲切交谈的自然场面;临走时,老师还要拿出有关表格填写家访时间家访学生家访要点家访效果等等,然后请家长签名;老师回到家里,还得写家访收获,这家访的痕迹才算收集完毕。

对老师的痕迹管理还不只是家访一件事,还有主题班会、学生谈心、社会实践以及种种教育行为,都纳入了痕迹管理。本来,对于有责任心的老师来说,做其中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次精心的设计、用心的投入;但现在,除了做这些事本身之外,还要保存所谓痕迹,又是拍照,又是填表,又是写作……比如说,两个孩子课间打架了,老师自然会找孩子谈心,会教育他们,最后两个孩子都认识到不对,并互相道歉。这事就算圆满解决了。但对痕迹管理来说,没完!你还有一系列的痕迹需要记录——这不是折磨人吗?所以,有老师戏言:以后上个厕所,也应该撕下便纸的一角,写上经过、效果、感想和年月日,存档,以备检查。

还有对教案写作和作业批改的要求,也让老师们意见很大但又不得不应付。比如,对教案的具体内容和字数有明确规定,而且必须手写;对作业(作文)的批改次数和批改详略程度,都有精准的要求,等等。本来老师们平时是根据具体情况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在形式上显然就不那么规范,但一到了某些时候,比如迎接视察验收督导的时候,教务处便根据上面的指示精神要求老师们补赶有关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以在领导、专家面前能够呈现出过程管理的痕迹。这不是逼着校长和老师们弄虚作假吗?

而且,有些教育还给规定了次数,比如一学期必须找学生谈几次心等等,然后每次的时间、地点、经过、效果……都得明确记录。但教育的智慧和艺术,在于某种随机应变,即根据特定时间发生的特定情况和特定孩子发生教育行为——而这里的种种特定都可能是事先无法预料的。你非要老师按部就班,有些老师就只能弄虚作假瞎编了。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就是不规定次数,不规定记录,他也会做的。比如我(不好意思,我不得不以自己为例),从参加工作之初,我就有写教育日记和教育故事的习惯,也有用相机记录我教育场面的习惯,所以迄今为止,三十六年过去了,我留下了上千万字的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育随笔。而且我相信,不只是我,全国还有许多一线老师都在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教育写作。师生共写随笔正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十大行动之一。但是,和所谓痕迹管理要求的写作不同,我和许多老师的写作是自愿的,是自由的,是生活本身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忍不住必须记录;写,或者不写;写什么,或者不写什么;写多,或者写少……主动权全在自己。还是以家访为例,如果我觉得这次家访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家访过程中出现了某种有意义的故事,而这故事又蕴含着某种教育智慧,那我回到家里哪怕熬夜我都也赶紧记下来。但如果我觉得就是一次常规的家访,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记的,我就不会写。学生谈心、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处理突发事件等等,都是如此。实际上,我和许多老师的这种写作,可能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填几个表格,但是,对于心甘情愿的有感而发,写成千上万的字我们都觉得很舒心;而对于为完成任务的应付性写作,哪怕写一百个字,我们都很累。

03

痕迹管理看似管理到位而且精细,实际上有时候恰恰是为了不负责任。此话怎讲?刚校长时,一位老校长告诉我:注意,每做一件事,一定要有记录。这样,万一出了事,倒查的时候,你可以最大程度地免责。我当时听不懂他的话。他给我举例说:比如安全工作,除了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模拟演练之外,每一次的安全教育,每一次的会议内容,无论学校层面还是班级层面,一定要把过程记录保存好,包括每天放学前老师们给学生说的最后一句话,一定要是‘回家注意安全’,这句话也要记下来。这样,万一学校出现了安全事故,上面来一查,你该做的该说的都做了说了,而且一查,都有明确的‘痕迹’记载。这样,你的责任要小得多。他还补充了一句:安全事故,防是防不住的,什么时候出事,你完全意料不到,但有了这些记录,出了事你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免责。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么严密的痕迹管理,在有些领导那里,主要还是为了免责。

当然,如果说所有领导热衷于痕迹管理都是为了免责则有些偏激。其实,我非常理解有些领导的苦衷,因为现在确实有老师不家访、很少找学生谈心、不认真备课写教案……怎么办呢?那干脆就规定教育教学常规的次数和具体要求。这种痕迹管理最大的好处是简单化,但最大的坏处是一刀切,不,最大的坏处是诱发甚至鼓励弄虚作假。

04

写到这里,我想自己一次教育行业以外的经历。几年前,我应邀去参加某单位的学习市党代会精神座谈会,因为是一个小组会议,所以座谈者并不多,也就十多个人吧,但会场布置却格外高大上,尤其是那深入学习市党代会精神座谈会的条幅非常醒目。开会了,旁边站着一位专门负责拍照的,他要我们认真些,所谓认真些就是我们的坐姿、表情都必须显得很投入很专注。啪啪啪……几张闪过之后,他认真回看了拍的照片,然后点头说:可以了!于是,大家把事先准备好的水果糖果瓜子摆上了桌子,十来个人谈笑风生,聊天吹牛,不亦乐乎。可是,几天后我看到的简报却是认真学习市党代会精神如何如何认真,而且有图有真相。这就是痕迹管理。

查百度,痕迹管理是这样解释的——

痕迹化管理,是在各种管理工作过程中,从时间和管理内容方面,不留间隙或空白、死角的缜密的工作记录,包括交接班记录和留下证据。痕迹化管理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查证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电子档案等资料,可以有效复原已经发生了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实行痕迹化管理就是让所有的生产经营管理都留下印迹,可供日后查证。

注意,这里的痕迹管理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管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尽管企业管理的一套不是绝对不可以用于学校——当然也可以借鉴,但学校毕竟不是企业。企业面对的是物质产品,让所有的生产经营管理都留下印迹的目的,是日后如果发现次品,便于倒查责任;但教育者面对的不是物,是作为人的学生;而学生的成人与成才是很复杂的,不光有学校的因素,还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如果将来这个学生成了社会的次品——走上了犯罪道路,能够通过这些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痕迹来倒查责任吗?

而学校的痕迹管理很多时候(不是所有时候)成了弄虚作假,这是反教育的,而如此反教育恰恰违背了痕迹教育倡导者良好的初衷。

教育的品质是真实,教师的品质是诚实。一切弄虚作假都是反教育的。毋庸讳言,现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确有相当一部分(当然不是大多数,但绝非个别)是混日子的,但类似痕迹管理这样将教育管理简单化和庸俗化的做法,非但不能解决提升教师的责任心问题,反而会产生许多诸如弄虚作假纯属应付的新问题。而要真正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创新教育体制、完善教育法规、唤醒教师内心的价值观、成就感上着力。当然这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了。

2017年10月1日从合肥至宏村的高速路上

2017年10月27日晚修订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时刻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