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中华的历史上,绝大多数正统朝代一直奉行着儒家文学,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义、礼、智、信。多年以来,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一个君子的定义,一个道德的传统标准。在历史上,有过无数人为维护这个道德传统而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义举,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经典的传颂千古的动人故事。

在儒家文化中,这样的人常常被称为君子,这样的君子在中国历史很多,有权高位重而精诚辅佐幼主的大人物,如周公,也有低微卑贱而忠义无双的小人物,如程婴。而在个人看来,小人物的忠义傲骨往往更是让人感动,因为大人物很多时候支撑他们爱惜名声的因素很多,甚至很多时候不得不这样做,而小人物支撑他们的则只有几根硬气的骨头。所以他们更让人钦佩和感动。

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这些小人物组成和创造的,但无数小人物都是悄悄被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但也有的小人物,只因为一次义举,一次直言,而名留青史,为自己的人生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这里说的就是东汉时期一个不畏权势、胆敢冒死仗义执言而顶撞皇上的小人物。

虽然这已经是一类被写烂了的故事,但不知道怎么的,觉得作为一个写历史的人,还是应该把它写下来,因为人性中闪光的东西总是值得我们不断歌颂,不断传承。同时我们也可以究其中反思一下人性中的另一面。

朱勃,东汉时期人,这个名字肯定不为很多人所熟知,他和当年那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冯异、班超、马援这些人肯定无法相比,因为他确实只是一个小人物,小到什么程度?他只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小小县令,也就是说,是当时官吏当中一个低得不能再低的最底层官员。并且这个小县令一当就是数十年,充分证明他的政务才干也只是一般。

今天我们知道,仅四川省的县就高达109个,如果你出去住个酒店,估计你在你住的这层楼转转,概率非常大的就能拎出一个县长来,当年的汉帝国虽然比现在面积小,但以大汉帝国的威势来看,估计也小不到哪里去,所以,这个职位确实就如历史上所说的,普通的简直不能再普通了,属于是典型的七品芝麻官。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县团级基层小干部,与满朝功臣名将文武大员相差甚远的一个七品小芝麻官,《资治通鉴》、《后汉书》之类重要的历史书籍里都有他的事迹记载,而当时那些他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很多大人物却都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仅从这一点上看,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小人物。那么,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是怎么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呢?

故事的来由是这样的:

当年蔡锷将军去世的时候,孙中山先生送了一幅挽联高度评价了蔡锷将军的生平,上联是:平生慷慨班都护,下联是:万里间关马伏波。能让国父如此赞誉的下联中这位马伏波是谁?他就是东汉时期的伏波将军马援。

当年的伏波将军是一种荣誉称号,从字面意思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主要表彰的就是将领荡平四方的功绩,而在历代的伏波将军不少,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马援。而马援的祖上就是大名鼎鼎的赵国大将赵奢,你要是对赵奢还不熟悉的话,那么那位流传千古的纸上谈兵的赵括你肯定不陌生,没错,也就是说,马援也算是这位赵括的后人。

但马援可和这位只会纸上谈兵的先祖不一样,自从归顺光武帝后,一生战功无数,为汉帝国的疆域拓展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其戎马一生中,抚平羌乱、二平岭南、远征交趾、出兵边塞、平乱武陵,为中华版图的大一统,为东汉光武政权的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被封为伏波将军,公元49年,马援在征讨武陵的战争中因病去世,年仅63岁,成语中那句著名的马革裹尸就是因他而出。

然而,就这样一位功勋卓著、为国而累死的老将军,在军中重病身死后,却遭受了不白之冤,让人唏嘘不已。

马援死后,被当时素来有隙的监军光武帝的宠臣梁松构陷,引发光武帝雷霆震怒,不但收回其爵位,甚至连祖坟都不能归葬。这就是历史那场著名的薏苡之冤。在天子雷霆之怒下,马援一家都岌岌可危,家人十分惊恐,甚至马援年迈的老妻与侄儿马严不得不寒风瑟瑟中用草绳自缚亲自跪伏宫门去光武帝那里请罪。

马家举家惶惶之下,上书鸣冤六次,情辞哀伤悲切,句句如杜鹃啼血,境况十分凄凉。当年马援风光的时候,满朝巴结讨好的人不少,每天门口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然而,在马家眼看要遭灭顶之灾的时候,满朝文武大员却选择了集体沉默,没有一个人敢出来替马援求句情或说一句公道话,甚至连旧时的那些好友,连凭吊一下都不敢前来。

因为他们心里明白,不光光武帝君威难测,仅是光武帝的宠臣梁松也是万万得罪不得,此时仗义直言只会为自己埋下他日招祸的引子。所以为了前程,为了富贵,他们很聪明地选择了集体沉默。任看着马家一家无助和凄凉的呐喊。

人世间这类世态炎凉的故事从来就没断过,那个时候能看到,今天的你仍可能非常熟悉。但正因为这样一种大多数时候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所以就更彰显出某些道德品质的可贵了。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也从来不缺乏这样的品质,这样的人物。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小人物站出来了。前云阳小县令朱勃,他毫无畏惧地给光武帝上书一封,替马援仗义执言、鸣冤叫屈、抱打不平。我们来看看朱勃的上书中写了什么,为避免文言文很多人看不太明白,我们把它大致翻译了下:

朱勃上书中说:马援当年钦佩仰慕皇上圣明前来投靠,二十多年来征战无数,历经艰险万死一生,用兵战无不胜,出师攻无不克,如今最后一战,功业未竞而身先死,虽说士兵遭受瘟疫承受很大损失,但马援也并没有独自生还。

战争有以持久取胜的,也有因速战而失败的,深入敌境未必正确,不深入也未必不对。以人之常情论,如果能够速胜,谁愿意久住危险之地而不生还的呢?马援南征北战二十二年,如今触冒瘟疫死于军中,名声毁于一旦,失去爵位,封国不传。

天下不知他犯了啥罪,百姓不知对他的指控是什么。他的家属如今门户紧闭不敢见人,他的遗体不能归葬祖坟。世间对马援议论纷纷,马氏家族震恐战栗。死人无法自我剖白,活人不敢为他分辨,我为此深感痛心!

从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人物身上那种大义凛然的耿直,一个小人物身上那种不畏权贵、只认公理的勇气,在这些无畏的指责中我们只看到的是那凝聚在一个小人物身上的满怀的正气和正义。

幸运的是,刘秀是一代明主,史书记载说刘秀看到朱勃的上书后,怒气稍消,他没有治罪朱勃,他从这些激烈恳切的文字后面看到的是这位小县令的品行和忠义,并且可能也从这些指责中开始意识到自己处理的不当。

但天子圣心难测,并且牵扯太多,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以马援冤假错案的平反昭雪还是得等到下一任皇上了。但无论如何,刘秀同意了将马援归葬祖坟,也没有再继续追查马援的案子,马家可能遭到的一场弥天大祸被朱勃这封上书消弭了。

其实马援被构陷的事实和朱勃上书中所言的道理,满朝高官文武大员其实未必不知道,甚至很多人内心很可能还心有戚戚,很有共鸣,然而没有一个肯站出来仗义执言,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大声疾呼,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利益要保护。

就如同当初耿纯劝刘秀称帝时候所说,我们这帮人抛头颅洒热血,枪林箭雨跟着你打天下为了什么?为的就是攀龙附凤,希望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如今你一再谦让而不肯登大位,只怕一旦冷了大家心,会树倒猢狲散。

句句合情合理,毫无造作,深深地说进了刘秀的心坎里,其实人家刘秀哪是不肯登大位,只是历代碰到这样的事以来,都是怎么也得装一下的。就这样,为了避免树倒猢狲散的严重后果,影响伟大的统一大业。刘秀于是最后下定决心不再假谦虚,勉为其难地一肩挑起重担。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帮高官们打天下根本目的是为了什么。等到后来天下已得,大伙个个功成名就,良田豪宅,妻儿成群。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各位高官大员怎么会冒触犯龙颜和权臣而失去巨大利益的风险而为马援鸣不平呢?

朱勃并非不知道,他这样一个小县令,刘秀和梁松要捏死他就跟摁死个虫子似的,但世间也总有如朱勃这样的人,这种人永远是原则大于利益的。在原则面前,头可断、血可流,而自己坚持的那套道德标准是永远不会抛弃的。这样的人虽然不是很多,尤其是在小人物中,但人类社会中总会涌现!如前有荆轲,后有海瑞!

朱勃上书所面临的风险是巨大的,其实朱勃的前面就有一个典型例子,当年司马迁为战败的李陵辩解而惹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留下终身残疾。所以这类的上书成功与否往往是还要看运气的。这次朱勃的运气就不错,他遇到的是光武帝而不是汉武帝,不但看了他的上书没把他怎么样,而且似乎有所反省。但如果他遇到的是刘彻,说不定他就会与司马迁一样,甚至更为悲惨...... 。

其实回看这段历史,朱勃敢挺身直言,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个对友情忠诚的故事。从中我们更可以看到其品质的高贵。用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关键的时候,你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兄弟来。

朱勃其实与马援的关系也是颇为耐人寻味的。朱勃儿时就比马援有才气,曾经让小马援非常嫉妒,一次小马援再次发泄不满后(估计之前有很多次),马援的哥哥安慰马援说,不用担心,朱勃只是小才,以后不会有太大出息,而你是大才,迟早大器晚成后来居上。你才是前途无量的。后来这两人的人生发展果真如马援兄长所预言。可惜马援的兄长死的太早,相信不然也绝对是个人物。

不过童年的不爽估计一直在马援心中是一个打不开的结,马援后来发达后,成了一代名将,此时的朱勃仍不过只是一个小县令。两人仍一直有往来,在交往中,马援就常常难免有一种优越感,对朱勃经常怠慢,常常有轻侮和不屑的举止。相信言语中也常常带有这样的意味:当年你小子怎么怎么样?今天呢?......

马援像

这种现象在今天的心理学中好像就被称为童年阴影现象,这个我们相信肯定是马援的父母造成的,肯定当年教育小马援要用功读书的时候不时老举例说:你看看人家邻居家的朱勃.....

而面对成功后马援的傲慢,相信如果今天的我们生活中面对这样的朋友,估计早早就划地绝交了。但朱勃虽然面对这位童年时期就打下深厚友谊的小伙伴不时表现出来的傲慢和轻视,毫不以为意,对待马援依然十分友好和敬重,就当兄长一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勃在人生境界上的修为确实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他不在乎表象,他只保持自己的本心,他与马援的交往只是为了维护童年一直以来的友谊,而并非看重的马援的腾达和权势。所以在最后马家失势之后,朱勃也就顺理成章成了唯一一位为他而甘冒巨大风险而仗义执言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其品行之高尚,其人格之伟大,确实够资格为史家所让其流芳千古。

《论语》里所说君子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中还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对于朱勃这样一个人,在我们奉行的儒家文化道德标准中,绝对配得上是一个君子!

因为君子这个定义,不在于你的地位,你的权势,或是你对人类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君子,它只是一个做人的标准,一个做人的定义或者说道德的一个标尺而已。所以,小人物一样可以成为君子。相信这才是朱勃这样一个小人物能青史留名、传承千年的真正原因。

人生自古如此,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很难。今天的你如果想要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品骨,你可以去看看当年朱勃上书的《诣阙上书理马援》!全文仅仅七百余字,文笔朴实无华、但其间的意蕴深远、触思沉重,感人至深......

当然,在我们的历史上,这样的好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写出这样好文章的人也很多很多......!!!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时刻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