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什么意思(积极什么的四字词语)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最近读到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关于习惯一的部分:习惯一 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相比于第一遍阅读时匆匆掠过,这一次是第二遍阅读,对书里讲到的习惯一有了相对深入的理解。按照作者对习惯的定义,习惯是知识、意愿和技巧的交集。下面分别从三个角度来描述第二次阅读时对习惯一的理解。

首先,从知识的角度解读习惯一:积极主动

第一遍阅读时,主要是从中文原文的字面意思上来理解这个习惯。 按照中文积极主动的字面意思,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习惯一表达的是一个人外在的、行为处事的一种行为模式。比如,说一个人在工作中积极主动,经常是指他付出的行动、时间等比被领导或者老师要求的要更多。另一方面,与这个高效能习惯一相反的一种不良习惯,中文原文是消极被动,也很容易从字面上被理解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模式,比如工作、学习上不愿意付出必要的行动或者时间等。

第二遍阅读时,结合具体上下文,尝试了暂时丢开以上中文字眼带来的习惯性联想,回到对应的英文原文,尝试着更贴近作者本意去了解习惯一。

积极主动回归到对应的英文原文是Be Proactive,消极被动回归到对应的英文原文是Reactive。 这两个英文单词,各自有一个对应的心理学上的专有名词:前摄行为(Proactive)和反应行为(Reactive)

什么是前摄行为和反应行为呢?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对你态度很差,说话语气很难听,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跟他一样,也恶语相向,以牙还牙,那么,你的这种反应就是刺激-反应行为(Reactive Behavior),因为你的行为不是主动的,是被动的,说到底你的行为被他人的行为所激发,并被他人的行为所控制了,你不再是你自己,你向对方学习,成为了跟对方一样的人。现代神经科学已经在人的大脑中找到与这种反应行为相对应的镜像神经元,这是一种生物自动模仿和学习他人的本能行为。这种反应行为具有适应外在环境的刺激,更好生存下去的功能,但更多是一种生物学层面的自我保存行为,他无法更多地兼顾到人的主观意志和精神需求。

相反,你不管别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或者对你说了多么难听的话,你还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说话和对待他。心理学把这种行为称之为前摄行为(Proactive Behavior),你把握了自己说话和做事的主动权,你不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所激发,做出违背自己本性的行为,你还是你自己,你坚持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人格尊严。(以上斜体这部分内容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259255995 )

如果从上面这两个词前摄行为和反应行为两者相区别的角度,来理解习惯一的话,可能会理解得更清楚一下:习惯一主要是正确对待外部刺激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模式,而不是仅仅在于描述一个人外在的积极主动的行文模式。作者在第一章开篇就说到的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由此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Be Proactive作为7个高效能的第一个习惯了,因为Be Proactive就是首先从内在心理模式来自由选择对外部刺激的回应。

假如上述所说的,现代神经科学所发现的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是事实的话,那么人类对外界刺激的本能的反应的心理模式是Reactive,而这将导致人以一种动物本能的方式来应对周围的环境,让冲动埋没了理智,让人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力,从而失去了身心的自由,成为环境和情绪的奴隶。

而Be Proactive的心理模式则是运用人类所特有的4种禀赋(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和独立意志),在刺激与回应中间,形成一个独特的心灵空间,从而帮助我们培养一种具有自我意识、不受外力影响而自行其是的能力,即养成Be Proactive的习惯。

其次,从意愿的角度解读习惯一:积极主动

很多时候,那些没有养成Be Proactive思维模式的人,很有可能不是缺乏获得这种良好思维模式的主观意愿,而是由于本能的原因,没有意识到其实在刺激和回应中间,还有一个狭小的心灵空间,哪怕是短暂如电光火石的一瞬间,我们还是可以在这个狭小的心灵空间自由地、按照正确的价值观选择应对当前刺激的恰当的回应方式。就是这个短暂的一瞬间、这个狭小的心灵空间,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无限的自由——这种在刺激和回应中间有了自由选择的心理模式,帮助我们的理智战胜冲动,最终达到我们心灵的自由,进而实现身心的自由。

如果具备了从知识的角度正确理解习惯一Be Proactive的真正含义,知道了有这种自由的心灵空间的存在,相信大家都很愿意运用生而为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和独立意识去获取这种高效能的习惯。如果从知识和意愿的角度了解了获得Be Proactive 习惯要做什么、想要做,那剩下的就是如何做的具体方法了。

最后,从技巧的角度来解读习惯一: Be Proactive

作者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1)用自我意识检讨自身的观念,以语言为例,可以在日常表达中多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而少用消极负面的语言。例如,我已经无能为力替换成我可以再试试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2)根据所面对的事物的可控性,将它们划分为影响圈和关注圈内的事物。影响圈内的事物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处在可控范围内;而关注圈内的有些事物,有些是部分不可控或者完全不可控、或者超出个人能力范围。Be Proactive则要求我们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影响圈,而Reactive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着超出自己可控范围之外的他人的问题、环境的问题、社会的问题等,从而不断为自己消极的行为找结果,甚至怨天尤人、自怨自艾。

(3)在把生活的中心由关注圈移至影响圈之后,需要坦然地接受自由选择的自然后果,即可能出现在关注圈内的后果或者错误。这种自由选择的自然后果,其必然性就好像抬起手杖的一头,就抬起了手杖的另一头。对待已经无法挽回的后果或者错误,Be Proactive的人不是悔恨不已,而是承认往日错误已然属于关注圈的事实,积极承认错误、改正并从中吸取教训,这样才能反败为胜。

(4)影响圈的核心是做出承诺和信守承诺。Be Proacitve的本质和最明白的表现就是对自己或者别人有所承诺,然后信守承诺。即便只是承诺一件小事,只要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也有助于培育内心的诚信,这表示我们有足够的自制能力、勇气和实力承担更多的责任。

以上是对《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中与习惯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摘要。希望有机会能与其他书友交流阅读心得和体会。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时刻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