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3
弥勒佛通常是供奉在象征着佛教三解脱门后的佛殿中,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据佛经记载,弥勒降临人间之时,先在转轮圣王国土中的华林园(即龙华树成林的花园)成道为弥勒佛,然后受不同根基众生之请三转法轮,度尽不同根基众生,称之为龙华之会或弥勒三会。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弥勒佛大多是袒胸露腹、喜笑颜开的形象,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
本尊弥勒立像,身躯浑圆宽阔,光头,头略向左倾,圆脸,两颊丰腴。目光如炬,神情庄重。袒胸露腹。右手自然下垂,左手握拳,做持物状。身穿袈裟,衣纹繁复流畅,袖口宽大。衣服垂至双膝之下。双脚赤祼,呈站姿。整体给人随和寂静之感。
国内所见最早的弥勒是莫高窟275窟的北凉时期交脚弥勒造像,然后云岗石窟有北魏时期的交脚弥勒像。至唐代武周时期,弥勒佛的造型多为倚坐式。与此尊弥勒同时代的可参照杭州灵隐寺飞来峰上五代至宋元造像中的一尊弥勒像。为五代时期造像艺术的代表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到元明清时,形成了目前多见弥勒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造型。而此尊弥勒像是目前仅见的一尊呈站姿的五代弥勒。不论在神态,造型、气韵、细节刻画等各各方面,都成功刻画体现出五时期代佛造像艺术的超高水准。
图14
此尊天王像头戴发冠,冠上有两组天王字样。面庞方阔,浓眉怒目,鼻梁高直,嘴唇宽厚紧闭,愤怒相中带威武森严之感。短颈,双手中法器已佚,身着盔甲,肌肉紧绷,胸腹皆鼓起突出肌肉,腰缠裙带,下身漆裙绕体自然飘动,双腿分立, 脚穿齐膝长筒靴。
雕刻手法和风格上明显由平直刀法向圆转刀法转变,注重于肌体力量的表现,面容、胸、腿、臂等部位用晕染和凹凸起伏剧烈的轮廓线描相组合,以突出肌肉团块的体量感,从而显示护持佛法者的刚毅雄健。这种面部表情的真实强烈,身体比例的协调,肌肉线条的夸张,为隋唐时期中国雕塑艺术中特有的手法。
中国五代十国的雕塑遗物,不论石刻、彩塑、陶塑、木雕、铸像等,造型基本上沿袭晚唐艺术风格,以纤柔华丽、注重写实为特征。但此尊天王虽也十分威武有力,但并无忿怒凶横之相,更能反映佛法的震慑力,为天王像中所少见。这也体现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人民对生活的强烈愿望、要求和道德、审美的高尚理想,使一具宗教的崇拜形象成为闪耀着时代精神的艺术载体。
图15
此尊观自在菩萨造像身材纤柔,头发束冠高髻,余发披肩,头髻正面坐一小化佛,为阿弥陀佛,这是观音菩萨的重要标识。面相丰颐,下巴圆润,眉眼细长弯曲,鼻梁挺直,小口,唇角微翘,神态安祥。
上身袒露,胸前饰璎珞。左肩斜披圣带,腰部刻划纤细夸张。下身着长裙,衣纹流畅自然飘落,曲右腿,赤足踏于台座之上,左腿自然垂于台座之下。菩萨左手支撑,右手曲肘撑于右腿之上。身姿优美,曲线纤细,神情安祥慈悲,是典型的汉传佛教造像,为宋代造像中的精品。
山石台座之下为双层四足方形台座,最下方台座有莲花形装饰。整尊造像做工精细,为青铜合金铸造,本尊造像形神皆备,保存完整,殊为难得。相似的宋代水月观音可以参照安岳毗卢洞第19号水月观音石刻、大足北山113号水月观音石刻。
参阅:
弗利尔美术馆藏(FreerGallery of Art,Washington,D.c)《CHNESE BUDDHIST BRONZES》P69
图16
童子光头,圆脸,双眼眯成细线,鼻梁高直,小嘴,双唇紧闭,嘴角含笑,表情安详寂静。双耳轮廓清晰。
身着袈裟,衣纹简练流畅,交差结带于腰间。双手合十于胸前,呈跪姿。整体给人以虔诚、详和之感。通体鎏金,铸造浑圆饱满,表神、神态、造型拿捏都精准到位。
且此类宋代童子非常少见,可以宝之。
图17
此观音菩萨像青铜铸成,头戴束发高冠,冠上有化佛,精丽华美;束冠的缯带垂于两肩侧,宽额丰颐,大耳贴面,面相沉静,眼光俯视,笑意含蓄,神态优雅,表情端庄静穆,上身披帛而下,衣袖纹褶曲伏绵绵,身躯饱满,上身偏长,给人以凛凛堂堂伟岸端庄之感。上身内着僧祗衣,饰璎珞,下身着贴体薄裙,衣褶清晰流畅,起伏转折明显,跣足结跏趺坐。
《辽史》记载,辽太宗耶律德光曾奉 观音菩萨为家神,并请入木叶山家庙供奉,由此观音崇拜成了辽代佛教信仰的一大特色,观音造像也成了辽代造像中重要的题材。因辽由北方契丹人建国,辽代造像融入许多契丹民族的元素,譬如此菩萨的的高冠便取材自契丹贵族的头冠,丰圆的面形则与契丹民族的审美观相关。
辽国在帝王崇佛的带动下,社会奉佛之风盛行,从事刻经、建寺、造像等各种佛事,使辽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契丹的游牧民族性格及草原文化的浑朴作风与审美倾向,影响其造像艺术风采。造像题材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从各种形式的造像实物看,辽代造像题材非常丰富,不仅有显教的佛、菩萨、罗汉和力士等种类,而且还有五方佛等密教题材。真实反映了辽代佛教思想的发展和民间佛教信仰的变化。
参考:
1、《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66页,首都博物馆藏。
2、《海外及港台藏历代佛像 - 珍品纪年图鉴》山西出版集团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539页,哈佛大学美术馆藏。
图18
不空罥索实为观世音菩萨诸多化现之一,即见解脱观音像,以慈悲之罥索爱护接引众生,其心愿不落空。此尊不空罥索观音像,头戴宝冠,发髻高束,双目微闭,神色和蔼沉静。身披天衣,衣带飘然绕于两臂。
胸前佩饰璎珞,短裙套腰,下身长裙褶褶相迭。双手胸前合十。另外两只手左手持罥索,右手持念珠,自然垂于膝上。庄严大气,优雅恬静。大理造像受汉、藏佛教的影响,风格独特,向为世人所喜爱。
大理国从国王到民众都崇尚佛教,国王中曾有九位国王禅位出家,而一般民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分老壮,手不释佛珠,有佛国与妙 香国之美称。由于佛教的昌盛,大理国佛像艺术发展十分兴旺。其佛像艺术立足于大理本土的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意趣,且不断吸收汉地中原、西藏和南亚不同地区的艺术特质,最终形成极为独特的造像风格。(完)
(文中所有金铜佛像均为刘雍先生藏品,图片资料由刘雍先生提供)
内容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本文曾编辑发表于《收藏/拍卖》杂志2015年11月刊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