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个网络上的小视频,说是一个年轻人穷游前往西藏,路上口渴,遇到一个大货车司机,几个人就聊了起来。
年轻人说是前往西藏的布达拉宫拜佛,祈祷家里老母身体平安健康,在聊天中几人得知,年轻人已经离家好几年了,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独自生活。
喝完水,年轻人说要继续赶路,司机张嘴来了一句: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
年轻人愣了,转瞬间便醒悟过来,不再去西藏,而是原路返回!
虽然是一个小视频,但反应的却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很多人的孝顺是嘴里的孝顺,而不是身体行动上的孝顺,往往在父母离开之后,方才悔悟过来。
在明朝,心学大家王阳明的身上便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回,王阳明前往一座香火鼎盛的寺庙祭拜,在庄严华丽的寺庙大殿中,王阳明看到一位正在闭眼枯坐的和尚。
王阳明看着这和尚步履素衣,心下十分好奇,他忍不住向旁边的僧人询问了一番,追问之下才知道眼前这位枯坐的和尚,已经在这寺庙的大殿整整枯坐了三年。
得知此事的王阳明心中一怔,然后上前问他:你家里可还有人?
和尚看了王阳明一眼,随即答道:家中还有高堂老母。
王阳明点了点头,再问道:离家数年,你想念她吗?
和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脸色瞬间一变,半天都不曾言语。
在那沉默的几分钟里,怔怔的和尚只觉得眼前一片寂静,自己都能听到头顶流淌的汗水滴答声。
王阳明静静的看着和尚微笑,却一直不肯说话,最后,和尚无奈打破这死一般的寂静,愧疚的说道:母子连心,我怎么能不想念她啊!
王阳明看着和尚满是愧疚的脸,随即笑道: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回去吧,回去好好照顾你的母亲。
王阳明说罢,挥了挥宽大的衣袖,然后头也不回的走出了寺庙的大殿,和尚怔怔的看着王明阳逐渐在眼前消失的背影,眼中有泪开始慢慢落下。
第二天清晨,和尚收拾行囊离开了寺庙,重回人间,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父母对儿女的爱,就像佛一样慈悲善良,所以父母就是在世的佛,孝敬父母就是儿女应该做的,孝敬身边的父母最重要,没有必要到远处的深山里去求神拜佛。
儿女确实应该感谢父母的抚养,但‘报恩’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父母抚养儿女是职责,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备做父母的资格,报答父母的抚养,不意味就必须任由他们决定自己的一生,中国古代虽然有过所谓‘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话,但即使在古代,也并不认为这就是孝顺,而是人伦丧失。
中国真正的古训,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儿女要孝顺,这是双方的责任,如果父母不顾你的本质,逼你放弃一生的幸福,这样的父母已经不具备被孝顺的权力了。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趁时光尚好,趁父母未老,把电话里、视频里、嘴里的孝顺变成实实在在的孝顺,哪怕是多在家里面陪一陪父母,做两个小菜。
正如那首《常回家看看》里所唱的‘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问个平平安安。’
孝心最不能等,因为父母正在一天天老去,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每个人都终将老去,可是孝道会成为家风代代相传。
年少不知父母恩,半生糊涂半生人。
门前有车不算富,家中有娘才是福。
万爱千恩都在唱,有谁知道父母苦。
父母健在多行孝,莫待归去空伤悲。
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人生如梦生活日记洞见人生我要上条生活随感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