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和人类健康
树作为绿色植物最大的群体,在呼吸(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出人类及动物须臾不能离开的氧气,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改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证明,一棵50年树龄大树:可释放的氧气可供65人呼吸一辈子,一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一年可吸收各种粉尘、有害毒气20-60吨。
若水摹宋代郭熙《寒林图》
树木的分泌物能杀死细菌,空地每立方米空气中有3.4万个细菌,森林里只有3至4个。树木能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使空气清洁、新鲜。
树木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土,减少噪音污染,40米宽的林带可减弱噪音10-15分贝。森林对气候调节作用明显,据测定,夏季森林里气温比城市空阔地低2-4℃,相对湿度则高15-25%,比柏油混凝土的水泥路面气温要低10-20℃。
2020年世界部分国家人均寿命和森林覆盖率
国名
森林覆盖率
人均寿命
寿命排名
日本
67.00%
83.7
1
瑞士
30.80%
83.4
2
加拿大
49.24%
82.2
12
法国
36.76%
82.4
9
西班牙
32.00%
82.8
5
卢森堡
33.64%
82
13
意大利
35.00%
82.7
7
新西兰
37.87
81.6
17
瑞典
58.00%
82.4
9
韩国
64.00%
82.3
11
中国
22.96%
76.1
53
乍得
9.28%
53.1
180
莱索托
0.26%
53.7
178
尼日利亚
12.00%
54.3
177
从以上数据看出,世界排名人均寿命较长的前十几个国家(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都在30%以上,平均寿命在80岁以上,人均寿命世界第一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67%;倒数后几名的几个国家(地区)森林覆盖率10%左右,平均寿命在50多岁。
我国这两个指标目前在世界排名不算高,但和解放前相比增速是最大的。森林覆盖率解放初期8.6%,平均寿命在35岁,这两个指标都翻了一番还多。
人均寿命虽然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森林对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作用不可小觑。
若水书自作诗《咏松》
人们通过在高质量森林环境下锻炼、休憩,可以有效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人体的抗癌机能;同时这种活动使人身心产生愉悦,达到了调节情绪的作用。
森林医学研究证明,森林植被所蕴含的挥发性芳香成分被称作芬多精,具有止咳祛痰、防腐消炎、镇静强心、安神补脑、解热镇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调节自律神经平衡(自律神经失衡是高血压、心脏病、高血糖、胃溃疡的重要诱因)等功能。森林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是一般陆地的上千倍,它能有效提高人体内能诱发癌细胞死亡的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大幅增加人体内抗癌蛋白的数量。
近年来,利用森林进行疗养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的项目——森林康养在世界悄然兴起。
森林康养是目前人类唯一摆脱现代人工医疗手段进行一定自我康复的天然医院。德国在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后,其国家医疗费用总支付减少20%,国民健康指数总体上升30%,不但节约了大量医疗资源和费用,还大幅度改善和提升了国民的健康,效果十分明显。
森林康养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作用被国际广泛认可。美国、日本与韩国等发达国家把森林康养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大力开发,发展迅速,有的已经被纳入国家公务员公费医疗福利休假体系,每个公务员每年均有一到两次机会带薪到各地森林去享受医疗与度假。
爱护森林,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类共识。
美国在那个特不靠谱总统主导下于2020年11月4日正式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新任总统于2021年1月20日又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协定》。
我国是《巴黎气候协定》的积极倡导国和签署国,并在2017年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到2019年底,我国人工造林面积达到11.8亿亩,是全世界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
河北塞罕坝林场从解放初飞鸟无栖树的荒凉之地做起,克服重重困难,人工植树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森林,使荒漠变绿洲。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若水绘林场工人《植绿者》
河南的塞罕坝——民权林场,在类似当年焦裕禄战斗过的飞沙不毛之地上,人工造林近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7.5%。生态环境的改善,引来了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现已发现各种鸟类162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9种。其中号称鸟中大熊猫的世界濒危鸟类——青头潜鸭被首次发现,繁殖数量达到266只,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成为全球青头潜鸭重要的栖息地和繁殖地。近年,又监测到世界濒危物种——大麻鳽(jiān)在这里栖息。
林场森林一角(若水 摄)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一科学论断充分阐明了树和人类的关系,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圣贤追求的至高境界和对人类思想宝库的巨大贡献。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绘的自然胜景,而今已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
若水于辛丑孟秋
注:文中引用数据来自网络和相关书刊、资料,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