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早在先秦时期的古代典籍中就有关于同性恋文化的记载,经过了秦汉两朝到魏晋时期的同性恋文化更是达到巅峰,众所周知的断袖之癖就发生在汉代。唐代王朝中数位太子身边都有男宠,宋代同性文化有所收敛,但出现了男妓这一行业,封建社会的结尾明清时期是最为性压抑的时期,也是同性恋文化盛行和广泛传播的时期。
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同性恋现象,当时的人们对待同性恋并非如今社会这样有所忌惮,在封建社会的主流贵族阶层,同性恋包括男宠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很正常、很普遍的现象。同性恋这个话题在很多人看来如同洪水猛兽,一旦周边出现此类人群,个个唯恐避之不及,更有言辞夸张者不停辱骂这类群体。事实上同性恋只是一种人类之间正常的情感表达方式,在我们有历史记载以来就出现了关于同性恋的记录。
01、
古代社会中"男同"关系展露可见
最早有关于男性之间爱慕或取悦的记载出自《尚书》,伊尹是辅佐商汤成为商代第一位君王的政治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在《尚书·伊训》中对国事和当朝官员有如下劝诫:"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其中三风十愆中比顽童就是最早的"娈童"意指。这说明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有男色文化出现,不过伊尹认为这是一种影响贵族风气的不良现象,并进行了一定劝诫。
《逸周书》中有记载"美男破老,美女破舌",意思是美男迷惑君主,美女使君主沉溺酒色,用于劝诫君王提防小人进献谗言。无独有偶,在《战国策》中,田莘由于张仪的到来,就向秦惠王讲述了这个典故,希望他不要被张仪的言语所左右。这里用到了"美男"这样的词语,说明在战国时期男色文化与好男风已经成为常见的现象,甚至与女色成为同样的政治工具,可见当时社会对此状况的习以为常。
屈原被认为是同性恋者源自于古典文学家孙次舟教授的相关研究,他《离骚》中以美人自比,香草自比的种种,加之战国时期流行的"王公大人,富贵者身边皆有面目姣好男性"的存在。而且屈原离开楚怀王的确是因为谗言而负气出走,孙教授对其形象有一种脂粉气美男失恋的揣测。我们可以从《离骚》中充满了自怨自艾,女性伤怀的诗句中感受到,诗人在离开楚怀王后不断思念、伤感、自我内省,最后在追忆中决定自杀离开人世。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会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泣兮,沾余襟之浪浪。
屈原
魏晋时期梁简文帝、昭明太子等人拥有男宠这一存在,为当时社会男风和男色风行增添了更大的推动力。唐代社会中虽有男风存在,但已为主流观念所避讳,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就有名曰"称心"的男宠存在,且容貌美丽。李世民将称心杀死,李承乾在宫中为称心设立灵位,此举却越发失去父亲的信任。李治的儿子李忠、李贤也有男宠存在,唐代男风文化虽然仍盛,不过相对魏晋时期已经收敛不少。到了宋代,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理学兴起,同性恋文化变成了掩盖起来的秘而不宣,任由其暗流涌动,甚至诞生了男妓产业。
影视剧里李承乾和男宠称心
明清时期的同性恋文化已经渐渐远离政治舞台,但是私底下这一行为却并没有停止,反而更加普遍,一些出名的文人之士都有关于同性恋的典故和史料。比如才子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多有描写关于男风的诗词;大名鼎鼎的郑板桥尤其喜爱男性的臀部,更声明为了保护美臀建议将刑律中的笞臀改成笞背;戏曲家张凤翼老到80岁还对男色恋恋不忘。
02、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同性恋逐渐走向性文化
《诗经》中郑风·子衿一篇,就是最早有男同性恋文化的文学作品。诗中说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即美男子的意思。通过等待中的焦急心情来描写对心上人的牵挂,是先秦时期同性之间对爱情的最直白表达。朱熹曾批判此诗为"淫奔之诗",以朱子这样恪守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眼光看来,这肯定是不才之作,不过部分学者则认为这是一首充满爱意的情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风盛行,很多诗歌作品都出现了男同性恋的倾向。阮籍的《咏怀》中有一首"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磐折似秋霜......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这诗中的安陵本名安陵君,是战国时期楚共王的男宠,龙阳则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王的男宠。阮籍在诗中对男性的美貌和衣着进行了多番称赞,又在结尾处期许着比翼双飞,足以见得其对男风的看中,也能发现这一时期的主流现象并不避讳男风。
战国第一美男龙阳君
南朝诗人吴均的《咏少年》,歌咏的就是美少年,诗中充满了对美少年的爱慕之意。刘遵的《繁华应令》则写到:剪袖恩虽重,残桃爱未终。明晃晃的使用了男同性恋的"断袖、分桃"典故,这是当时社会对男同性恋现象的包容,究其深层原因,与上流社会的爱好不无关系,与整个社会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不无关系。
唐代小说《韩子高传》是以描写同性恋故事为主的传奇小说,其中韩子高凭借陈文帝的宠爱,官至将军,其家族也受到一定优厚待遇,但是结局却以悲剧收尾。这是南北朝时期的真实历史,也是当时男风文化的缩影。元代《诚斋杂记》中有一个关于共枕树的神话描写,春秋时期潘章因为容貌过人得到了一段美好的爱情,他与王仲先相知相爱,死后合葬墓中竟然长出一棵枝叶相连的树,其时人誉"共枕树"。
明清时期的小说中,亦不乏关于同性之间情爱的描写,有的是地位平等的真情相爱,有的则是男宠娈童的角色。《红楼梦》中引发宝玉受笞的琪官儿,就是忠顺王府的一名戏子,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戏子逃跑,忠顺王府也不会大动干戈前来贾府要人,琪官儿这一角色背后还有另一层深意,优伶除了表演之外,还充当王爷的男宠。贾宝玉同秦钟之间的相互体贴、话语缠绵,已经让家塾中的其他同学侧目了,另外一对同学香莲爱玉的存在,更是为这种贵族家庭中男同性恋的普遍和习以为常做了注脚。
贾宝玉和秦钟
《聊斋志异》中的封三娘作为一只狐狸,她的多管闲事惹得自己的修行被误,在最初与范十一娘之间的情愫,更像是一种女同性恋的缠绵情感。被鲁迅先生称作清末狭邪小说之首的《品花宝鉴》主要角色达官贵人、公子哥儿和优伶们,公子们与伶人之间的情爱是一种超越了阶级的情与爱,脱离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存在,全书重点讲述的是男人之间的钟情与情爱故事。
03、
用历史角度宽容看待同性恋文化
提起古人的同性恋典故,人们总会想起汉哀帝与董贤的"断袖之癖";卫灵公与弥子瑕的"分桃";苻坚灭鲜卑时俘虏慕容冲姐弟两人纳入后宫,前者最后又被慕容冲所杀;汉武帝的李延年、韩嫣等著名宠臣留下的故事。在拥有同性恋伴侣的同时,这些人也同样有异性伴侣,但似乎同性之间能够产生比异性更为奇妙的情感,同时也带来不同层面的生理体验。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男性是完全对女性没有任何感觉的,这类人群可以看做是完全迷恋男风,纯粹的男同性恋者。
先秦时期民风淳朴,有了同性之间的恋爱尚且可以作诗流传,除了少数劝诫者,也没有人对这些行为过多指责。发展到了汉魏时期,同性恋文化愈演愈烈,虽然有了儒家文化的桎梏,但是当权者的喜好和时代风潮的趋势使得人们更加真实的接受自我情感。唐代开始对同性恋行为有所禁止,发展到明清时期,性文化的禁锢越来越严重,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性反抗和性反叛产生出的是另外的情感表达,同性文化可以算一种最明显的反叛。
明清时期的同性恋文化异常活跃,表现在诗歌小说中,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中,蓄养优伶、男宠变成甚至成为潮流。在古代,同性恋风气最为盛行的地方当属福建省,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写到:"闽人酷男色,无论贵贱,各以其类相结,长者为契兄,少者为契弟,其兄入弟家,弟之父母抚爱如婿,后日生计,娶妻诸费俱取办于契兄,相爱者年过而立,尚寝如伉俪......"这种地方文化风气所影响的男同性恋文化,是包含了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虽然没有明文禁止同性恋行为,或因为同性恋行为获罪的案例,但是同性恋始终是一种半隐藏式的存在着,在中华历史的性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社会中虽然有不同的宗教文化存在,但是最影响古代人思维和行为的并非是宗教,而是一种"大义"与"大节",在大是非面前的选择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如果一个人有了同性恋行为而对他的其他贡献进行忽略,这在古代历史上是没有的,人们更愿意去宽容面对,充分说明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同性恋文化的包容态度。
中国人讲究的是子嗣繁衍,宗族主义,如果男子之间发生同性恋行为一则不影响子嗣,二则不影响家族,也不会受到多少诟病。传统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喜欢在性文化上强调节欲和克制,这里的节欲指的是面对女子的节欲,所以一旦有人发现可以同男子之间产生恋爱行为,并且还能达到"节欲"的目的,那么这种行为必然为一部分人群效仿。在追捧优伶和小官人的过程中,男人们得到了狎妓一般的快乐,同时这种时尚的行为并不会为自己带来麻烦,在封建社会末期,贵族子弟和士大夫官员与伶人之间的畸形关系更是同性恋文化泛滥的温床。
总结:
古代同性恋所处的是一种较为宽松和自由的社会环境,与现在所不同的是,他们相对有着表达自我的自由。虽然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生活所迫的无奈选择,而且地位低下带来的更有一种尊严的丧失。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整个社会是不反感这些现象的,甚至可以说是支持同性恋的存在的。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