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源于在1998、1999年股东会回答股东提问时引出的话题。
其中芒格讲到如何学习思维模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思维模型思考问题。
他引用了一个汽车经销商的例子来说明汽车经销商是如何赚钱,并且芒格鄙视利用这种方式赚钱的经销商。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经销商都这样赚钱。
下面我们来聊聊国内和国外的汽车经销商赚钱的套路。先说国外的汽车经销商的销售规则。
在国外买车基本上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搭配各种配置的。比如空调可以选自动和手动的,座椅可以选织布和皮革的,轮胎也可以选各种规格的等等,就是消费者的可选择性比较多。
国外的销售模式是你一辆车就像一个毛坯房一样,然后各种配置在选上就可以了。
一般素车的价格都不会很高,几万美元左右。当消费者确定了车型之后,就是选配置了。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几万美元的车都买了,这些配置之类的小玩意基本美元,相对一台车身来说就太微不足道了。
经销商随后就对各种配置进行升级的建议。比如换更好的轮胎、或者做些特别的内饰装饰等等。
总之就是单独的一个选项一个选项的配置增加,到最后,这些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配置的价格加起来,整个车的价格就上去了很多。
等到签好合同后,消费者就感觉上了当一样,但又感觉不出来哪里不对。经销商却乐得合不拢嘴了。
但是我们国内的汽车销售模式却不是这样的。都是厂家提供各种配置,没办法自己选择配置或者更换更高/更低的配置。
但本质是一样的,等于说在国内根本不用自己选,厂家就已经替你做出选择了,连自己选这一步都省略了,厂家也省事了。
消费者只有按照厂家的配置选择车型,没有别的选择了。一般国内厂家都有一个最低的配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丐版车型。
但这个丐版车型我们很难买到,道理也不难懂,丐版车型厂家和经销商都没钱赚,不愿意卖。他们的托词一般都是产能不足,让位给其他车型,等车周期长等等。
其实,丐版车型只是作为一个吸引消费者的噱头,其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选择更高的配置,或者为了某一个比较好的配置选择了其他不需要的配置,从而提高了整体的销售,经销商和厂家都多赚了钱,而消费者却买了个没用的配置。
比如天窗就是一个很鸡肋的配置,一个天窗比没有天窗的车型要贵上一万上下,并且十年都不开够十次,你说它有啥用,万一漏水了,修起来更是个麻烦事。
你去观察一下某些车型的配置单,就知道了,越往上高配的车型鸡肋的配置越多,并且价格越贵。
但你没得选,要选一个更好的大灯,你就必须选一些其他的无用配置,还多花了钱。
这其实是厂家玩的一些花活,要不然赚到更多的利润。利用了对比的原则,一个一个配置让消费者往上选,消费者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上当了,到最后走出4s店的时候,突然有种怎么那么贵的感觉!
中国的汽车配置直接没有给消费者选择搭配的权利!也就是说强制性选择消费车型和配置,保证了车企的利润。
这就是『对比原理』,两样东西一前一后的给你展示在面前,当第一件你不想要的东西展在你面前,然后又把你想要的那件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因为有你不想要的东西作为对比,你对你想要得到的东西感觉就会特别强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际上我们平时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感觉,让你先搬一件轻的东西,然后在搬一件中的东西,就会感觉重的东西会比实际重量要重,如果你直接搬重的东西,反倒不会觉得有那么重。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超市里面不知名的商品大促销活动,平时摆在货架无人问津,价格还比同类产品贵些,根本就卖不出去。
突然某天正好超市开业周年纪念日或者某些节日的就搞重大活动,这种无人问津的商品突然限时降价促销,由于有了前面高价格的对比,现在变的便宜了,更加重了想要买的冲动。
主要是有了对比,才有加重了自己的感觉,放大了自己的感觉。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大概就是这道理吧!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举不枚举,只要你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很多,您还有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欢迎留言评论!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