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城(蛇山景区)

时刻小站 111

爬山是可以陶冶情操的,因为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所以唐诗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登高望远。

在唐代以前,诗坛流行基调是由南北朝的宫廷文人们奠定出来的,称为宫体诗,一派矫揉造作的香艳味道。而有了登高这个意象,盛唐气象一下子就出来了,中国诗坛的萎靡、空洞终于被一扫而空。(《熊逸·唐诗50讲》)

杜甫的《望岳》是一个热血青年在初次踏入社会的时候,如何用想象中的登高来应对挫折。

当杜甫漫游到山东地界的时候,迎面遇上了高耸的泰山。雄浑的景色让他心旌摇荡,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还只在泰山脚下,从远眺到近观,被山势激起豪情,决定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变小的当然不仅仅是众山,而是凡俗的一切。科举失利又如何,理想一时无法实现又如何,种种琐屑的苦闷只因为站得太低、看得太近。既然生当盛世,年轻的热血总不会结冰的。

诗人此时仅仅在山下想象登高,想象登高之后的上帝视角,就已经可以从挫折当中满血复活了。这就是盛唐气象下的健全人格,让后人不断从诗句里心慕手追,感动于诗人的感动。

我来昆明这么多年了,从未来过长虫山。一来长虫山名气似乎不如西山,二来我本身比较宅家,出门也少。

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点就是摆脱旧环境带来的负面联想,因为在你深深受过伤的地方,一草一木都有可能让你触绪伤怀。

第二点是帮你摆脱工具意识,因为在熟悉的场景里,你看到的一切或多或少都会工具化。

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会让人感觉自己像个工具人,固定的路线和节奏,会让人失去生活的激情。

一个人如果常年生活在工具化的心态里,一定会面目可憎、一脸俗气,连他自己都觉得乏味。这时候,就有必要换到一个陌生的场景。

即便那里也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城市,没有任何优美的风景,但也会让人产生审美的快感,因为陌生的环境总会让人对生活拉开审美距离。

今天的很多人之所以把旅行搞得很疲倦,也不觉得有任何审美体验,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让自己和环境拉开足够的审美距离。

我很少出门露营,这天气又是如此的炎热,似乎要把人烤化了。

诗和远方从登高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回事,所以它们才能成双成对。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很难理解诗歌之美,也不能领会旅行的意义。

今天其实并未爬山,长虫山并没有人行登山的路,这里也只是山的半山腰,我们是开车上来的。

长虫山,又叫蛇山,位于昆明市北市区龙泉镇,大观楼长联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滇池周围的四座山金马山、碧鸡山——西山、长虫山、白鹤山)中的北走蜿蜒即指长虫山。山上原来有一个宝珠寺。长虫山是昆明市区最重要的龙脉之地

长虫山,即便很多昆明本地人也不太熟悉,但谈到孙髯翁那首脍炙人口的大观楼180字天下第一长联,联中的北走蜿蜒,南翔缟素这般古雅的诗句,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北走蜿蜒,说的就是长虫山。蛇山似一条石质巨蟒,静卧于昆明城的北郊。

最好的审美距离不但要远,还要高。即便你没有出门旅行,但只要登上你所在的城市的制高点——也许是一座山,也许是一栋高楼——这个时候,你就和现实生活拉开了审美距离。在俯瞰的视角下,一切熟悉的东西都变得陌生了。

不同于西山的景色是望滇池,长虫山在昆明市北市区龙泉镇地区,主要是看看昆明北市区的景色。

长虫山听风谷,名字倒是挺有诗意,只是这天气只有热风。

看价目表不贵也不便宜,倒也适合团建及家庭聚会。

从树木的大小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新开发的地方,树木都还未形成遮阴纳凉的效果。在昆明确实很少见到老树,就是那种成百上千年,树冠巨大,人可以在下面纳凉的场景,比较少见。

夕阳西下,原来太阳在背面,看来长虫山并不是看日落的地方,而是看日出的地方。

其实比起西山观滇池,长虫山景色平平,毕竟观的都是普通的楼房,只不过登高望远,有种不同的视角。

远处的北市区和谐广场算是这片比较高的建筑,昆明确实缺少成片的CBD高楼大厦,多数还是居民区。

远处似乎还可以看到恒隆,昆明最高楼。

比起一线大城市,昆明缺乏一个CBD集群,寄望于巫家坝?

居民楼没啥好看的,看看天空吧!

人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态,即便当乌云密布时,即便当被人误解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然后坦然接受命运石之门。

这里还可以乘坐热气球。

我向来胆子小又惜命,所以从来没玩过这些。

天黑了,请闭眼。我怎么想起来了狼人杀的台词。是因为最近跟同学玩狼人杀玩多了?

如果对面是灯火通明的CBD,效果就好的多了。

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joker你好。我不也是生活中的小丑吗?

小丑也得努力生存下去!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时他流落在夔州,就是今天的重庆奉节,肺病严重,生活困顿。大约在重阳节的那天,他孤身一人登高远眺,长江沿岸的萧瑟秋景让他触目伤怀。

杜甫对凄凉似乎已经习惯了,年轻时代有过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现在看来还没有实现半分,但人已经年老多病,再也没机会向着理想多走一步了。他只能苦恨,深深地遗憾,本该在节日里和亲友们传杯递盏喝下的酒,一个人竟然喝不下去。

这首《登高》也代表着最典型的登高情调,那是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百感茫茫不知从何说起的感受。

登高是为了变换心境,重新出发。可能别人都觉得我是个特立独行的人,甚至是怪人。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又岂可指望所有人都了解你?哪怕这个知己只有自己。

人活着,四个字足矣:问心无愧!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