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 微信是什么意思

时刻小站 110

作者:老营长

已故的乔帮主在IT行业早已奠定神一样的地位,后来能被称为X布斯的一定是江湖风云人物,现在大家都喜欢称雷军为雷布斯,不管这个称谓对雷军而言是代表什么含义,老营长却认为:中国最具乔布斯气质的人应该是张布斯——微信掌舵人张小龙。

张小龙的故事很多文章有介绍,其实他在微信火爆之前名气并不算大,这源于他一贯的内秀和内敛。而今天微信的成功,让人不得不为张小龙对新技术潮流的极度敏感和对产品平衡性处理的极度完美而折服。微信自诞生七年来每一项功能的变化都能让人感受到开发者的良苦用心,这其中一定是经历了张小龙和微信团队严谨科学的设计与推演。

全球APP活跃用户数排行榜前五名

今天的微信,早已成为人人不可忽视的超级app,它甚至算得上是中国人手机里的一个独立王国,与英文世界的Facebook一样,它是中文app的霸主。

2017年8月统计数据显示,微信位列全球APP活跃用户数排行榜第三名。根据艾瑞咨询最近发布的榜单,2017年全球APP TOP50中微信名列第七,它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全球活跃渗透率超过20%的app,在前10名app里人均打开次数则位居第二。

艾瑞咨询2018年1月发布的2017全球APP TOP50榜单前十名

可以说微信已经是大家频繁打开手机的主要诱因之一,有的人随时随地都想看一眼,尤其是很多年轻人终日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在《2017 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中透露,微信占据了中国用户使用手机时间的近三分之一,一半以上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在90分钟。

不过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显然不能因噎废使。如今的微信功能包罗万象,不论读书学习娱乐出行还是吃饭聊天购物支付,它通通想管,尽管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让它接管自己的银行卡。(据说国家也在考虑为每个公(qiong)民(ren)设立零钱专用帐号,尽量避免唯一一个银行卡号在微信或支付宝被盗用后出现损失过大的情况。)

微信不但为同事好友之间工作交流提供了便利性,也为孤寂老人抒发胸怀聊天解闷提供了空间,更为那些厌倦了小妾(qi e)脸孔的人提供了新选择(毕竟朝夕相处十多年了),单单微信的图标看起来也比南极小鹅高大上不是吗?偶尔看到我鹅孤零零的图标时心里总会想起邓丽君的歌曲《何日君再来》,目光或许略微犹豫踟蹰但却不想点一下播放键。

甚至低年级小学生们都普遍用微信来互相问(chao)作业或聊聊游戏心得、养养小青蛙什么的,但他们大都没养过南极小鹅。

也有大批的新老骗子从鹅群嗅着味道赶过来,凭借二维码图片和朋友圈的病毒传播型气质,快速建群,在里面传经布道,毫无创意地重复各种套路。

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群。有人就利用QQ群分类明确、易于搜索的特点,买若干个几千人的僵尸大群,美其名曰XX车型车友会等着你上钩。如果你准备买或新买了这种车,自然想加入此类QQ群进行一番交流,有的群主会让你先加他微信,然后告诉你可以直接入微信车友群。

你心想这当然更好,但是他要你进去以后发个二、三十元红包,说是用来活跃气氛。(对你这有车一族来说那都不叫事儿不是?)他还要求发一次红包最多分拆6、7份就可以,为什么限制这么少人数?因为他养了4、5个开了挂的小号在里面,每次红包一出来,他自己就能抢十几二十块钱。这样凑上一个几百人的群,他就能轻松挣到几千块,一年多养几个微信车友群也能挣几万块红包钱,长见识吧

罗哩罗嗦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微信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哥斯拉怪兽、助力小马哥稳立IT江湖,使腾讯成为今天互联网三国中光芒万丈的一霸呢?

各位看官且听我从头说起。

1、创世战车——千古传承龙马精神

在微信诞生之前,小米先于2010年12月推出米聊,一时风头无两。这款由顶级程序员操刀的即时通讯产品在专业人士和演艺圈中一炮走红,并迅速普及到广大白领阶层,传播之快令人咂舌。

面对米聊的先发制人,微信的潜在优势来自腾讯巨量的企鹅用户可以随时转换身份,虽然我身边就有坚持好几年只用QQ而不聊微信的小妾死忠粉,但最终还是难以忍受众叛亲离而不幸倒戈。

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上线,到2018年1月正好七年,对一个野心勃勃的互联网企业来说,七年足够制造一个时代、开创一个纪元。

1.0版微信功能简陋、企鹅痕迹明显,并不被所有人看好

马化腾在一次对话中谈到:最主要的问题是,刚出来时用户数据起不来,大家觉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QQ。真正的启动是语音,按了就可以讲话,录音就出去了。这是国外同类产品没有的功能,包括像WhatsApp也没有或者功能藏得很深。有这个功能之后,微信迅速就火爆了。它把很多不习惯手机打字的高管变成了微信用户。

2011年5月,试图收购第一款语音IM应用talkbox未果之后,微信也推出了语音短信功能。当时QQ群里经常看到白领们兴奋地谈论周末早上互相用微信语音叫对方起床的新玩法。

微信开始真正让人们感兴趣了。

2011年8月,微信上线附近的人,虽然现在搜到的近邻基本都是微商,但该功能上线之初大家都不太设防,很多人通过该功能交到了与以往不同类型的朋友,满足了他们就近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附近的人一上线,就为微信带来了1000万新用户,自此之后微信发展驶入快车轨。

微信成长过程中,不仅外有强敌,来自腾讯内部的阻力也非常大。微信刚上线,电信运营商就通过腾讯内部高层向张小龙施压,据说分管无线事业部的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成敏曾致电张小龙,希望微信在发布新版本前等他和运营商沟通好。

这些阻碍最终都抵不过中国人数千年来血脉里崇拜龙马图腾的基因力量,Pony和Allen还是坚定地走到了一起,不像法国人,不是你克我就是我克你的,毫无友爱精神。

2011年10月,摇一摇跟漂流瓶上线,其中摇一摇更是成为春晚标配,从2012年春节开始,微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012年3月,微信用户突破1亿,完成了第一个小目标。

2、社交为王——朋友圈与发红包

2012年4月,微信推出朋友圈:你可以把各类照片分享到朋友圈,大家可以对照片评论和点赞。同时微信开放接口:支持从第三方应用向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以及朋友圈,分享音乐、新闻、美食、摄影等消息内容。

与脸书、微博等不同,微信朋友圈的设计延续了微信的双向好友关系,只有大家都是好友关系才能看到对方的评论。这种设计既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隐私,又凸显了微信这款产品与其他app的不同之处。

直到今天,查看和回复朋友圈动态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刷微博刷头条重要得多。对普通人来说,排序上肯定是先了解亲友团动态,然后再看花边八卦。

2012年7月知乎上有人提了一个问题:张小龙和微信有什么不足,虽然彼时微信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然被很多人认为不过是QQ的一个小副本而已。

随后其他人也有类似的回答,但很快就发生了180度转变。

该回答者一开始对微信也表达了很多不屑,结果用了一段时间微信群以后,补充的说法是这样的:今天,我收回我上面的言论。自从我使用了微信群组后,我彻底败了,以上这些不常用的言论我都收回。现在我们该讨论的是移动运营商怎样应对微信的吞噬。

2013年初,中国移动声称:微信贡献了10%的流量,却占用了60%的信令资源。言语中流露出当时传统寡头技术更新缓慢(几乎没有3G业务)和面对互联网新贵的崛起只能被无情碾压的恐慌。

2014年1月26日,腾讯财付通在微信推出公众账号新年红包,用户关注该账号后,可以在微信中向好友发送或领取红包。于是这一年春节微信里成了欢乐的海洋,全中国人都在除夕夜疯狂地收发红包。其实支付宝同时也在发红包,但没有社交圈,红包发给谁呢?

在腾讯王国里,发红包似乎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如果有什么问题是一个红包解决不了的,那就再发一个。

这仍然是社交为王的时代。

3、群雄割据——公众号发展趋缓、微信支付崛起

2012年8月23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公众号的内容能被用户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从此我们的朋友圈冒出来很多极具内涵或风趣幽默的文章可以学习娱乐,阅读公众号文章由此占据了我们微信中非聊天和游戏状态的大部分时间。

在微信世界里,很多人依赖公众号进行碎片化阅读,但是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往往不够解渴不够全面,那么在习惯了今日头条的推荐式阅读后,相当一部分人转移了阵营,他们在今日头条上花的时间与微信难分伯仲。

速途研究院:2017年新闻资讯类APP研究报告

2014年7月23日,微信公众号文章底下有了图文阅读次数,并新增点赞按钮。从此微信10万+和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大V进入人们视线。对于用心的人来说,优质微信公众号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花时间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公众号,这个急躁的时代,快餐最后还是占了上风。

汇智创享的张浩说:微信公共号和今日头条分别从分散订阅和集中推荐两个相反的维度开启了媒体变革浪潮前者让每一个体都具有媒体的能力,后者让用户避开编辑思维直面自己兴趣,在两股力量的推动下,自媒体浪潮汹涌蓬勃的发展起来,就像欧洲文艺复兴带来了工业革命到来一样,这波自媒体浪潮会将国家带入全新的创新型发展进程。

今日头条投资人刘俊说:头条现在除了按兴趣推送外,还会推少量不在你原有兴趣范围内、但又会让你觉得有点意思的新鲜内容。这背后是人工智能在在探索如何拓展你的兴趣边界,目的就是打破兴趣收敛。

头条的推荐引擎越走越远,而微信在公众号阅读效率的提高上还有很多功课要做。腾讯在面对今日头条这种精确制导武器时仍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虽然计划投资百亿打造全新企鹅号,但不管是传统的腾讯新闻还是天天快报,抑或是微信公众平台,都需要华丽转身。

而另一场战争的交战双方则是当今武林的两大同姓门派,各持倚天屠龙重器,迄今已经打响了无数次大小战斗,据说在各地还能不时听到零星的枪声,这场战争何时结束恐怕联合国也不知道。

2013年8月微信支付正式上线之前,阿里巴巴就关闭了面向微信的第三方应用服务。11月手机淘宝正式关闭了微信跳转至淘宝页面的通道,但各种淘宝或天猫优惠群仍然在微信里活跃着,通道可以切断,但你侬我侬的群友们依然让二马的产品保持着千丝万缕的交流。神仙打架对于消费者来说未必是坏事,因为经常可以拿到双方炸药味很浓的红包嘛。

2016年8月22日在一篇专栏文章《支付大战简史:支付宝 vs. 微信支付》里,作者提到:2013年底我刚加入支付宝的时候,主管支付宝国内业务的总裁老樊找我聊天……我相信未来微信支付会抢占支付宝一定的份额,但无法致命。当时整个阿里上下对微信已经是无与伦比的恐惧,从马云如此疯狂的推广来往就可以知道了,当然这种恐惧一直延续到现在。

而 2017年9月18日一篇名为《微信支付:是怎样像蚂蚁一样,一步一步把支付宝啃成一幅骨架的?》的文章里,作者这样写道:君不见,因为有天然且庞大的电商(淘宝)支付场景,曾几何时,微信支付在支付宝这个庞然大物面前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微信支付凭着一股韧性与坚持,霸王硬上弓,硬是虎口夺食,硬生生培育、制造出了一堆支付场景,一步一步,匪夷所思地把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马化腾非常清楚:输了支付,赢了天下又如何?!

也有人认为:再讨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之争已经没有意义,双方不是一类公司——蚂蚁金服是以开放为战略、追求全覆盖、业务高度整合的金融科技公司,微信支付却还只是以支付为核心的工具平台,双方本质完全不一样,战略方向不同,竞争维度也已不同。

支付这事,毕竟牵扯到太多方面利益,未来会怎样,谁又能猜得到呢?

4、号角再响——小程序时代来临

2016年9月21日,微信小程序正式开启内测。在微信生态下,触手可及、用完即走的微信小程序引起广泛关注。腾讯云正式上线微信小程序解决方案,提供小程序在云端服务器的技术方案。

2017年1月9日0点,颇受瞩目的微信第一批小程序正式低调上线。

于小戈在她的文章中写道:100天前,我们还在开玩笑说:创业失败,回家生娃。100天后,菜鸟式逆袭,真的发生在我们这个没钱没人没资源的小破公司上。0投放,0电商团队,0经验,4个月4630万销售额,向我们验证了这个全民创业时代的无穷可能。小程序打开了千亿电商新战场,但它并不是阿拉丁神灯,能救赎每一个人。小程序是最好的效率工具,让强者更强,弱者淘汰。

作为微信花了最多的时间来做、也是最大的项目,张小龙对小程序非常有信心和耐心。他说:希望小程序一步步地长大,而不是被催肥。小程序代表一种表达的方式,未来万事万物都包含信息。小程序刚好是各种信息的载体,是人们连接信息的方式。

在2018微信公开课PRO版上,微信团队首次披露了小程序上线一年来的成绩单:58万个小程序、1.7亿日活用户、覆盖逾100万开发者和2300个第三方开发平台微信。张小龙更是在现场约战跳一跳高分玩家。

2017年,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达到9.8亿,微信支付用户破8亿,小程序经历数十次更新完善……

5、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正如微信的启动画面,一个孤独的小人(long)站在某个地方,面对人类的家园——巨大的蓝色星球,寂寞与思念隔着屏幕喷薄而出。且透疏桐观缺月,还扶弱柳听鸣蛙。离思漫天涯。在张小龙的设计理念里一定有那么一条:用微信化解人们内心深处的冻土,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

微信将来会走向何处,恐怕连张布斯也难以说的清。《人民日报》这样评价微信:‘克制’在技术伦理中显得十分重要,是互联网创新的美德,去中心化与对用户的尊重,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应有素养。这显然是权威官媒对一个IT产品给予的极高评价。

如今微信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已成为腾讯的吸金利器。不管是马化腾成就了张小龙,还是张小龙助力了腾讯,与BAT其他两个老总相比,马化腾的技术系人缘是最好的,前有Tony后有Allen,真是

人贵贵人、鸿运齐天

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顶级富豪,深挖以后会发现,他们的成功大多离不开精英血脉传承或者家族环境支持。而同样技术出身的IT从业者,有的人只能一辈子打工,有的人却可以成就霸业,大概差别就在于不同成长环境下大相径庭的眼界和胸怀。

最近风华正茂的茅侃侃去了,耄耋之年的褚时健却坚持了下来并将事业成功交接,这个世界精彩纷呈昙花一现的人或故事很多,但结局大都让人唏嘘不已,企业之间最终比的还是谁能活到最后,其他都白扯。

你用,或者不用,微信就在那里

不离不弃;

你碰,或者不碰,农药就在那里

不溅不散;

你跳,或者不跳,程序就在那里

不大不小。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