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考试时间(catti三级笔译含金量很低吗)

时刻小站 143

这是一篇迟到一年的非典型经验贴,也可当做普及贴。

首先介绍基本情况:帝都某辣鸡211大学金融专业,于2018年5月、11月大三上学期、大四下学期分别一次性过CATTI英语三级笔译与二级笔译。成绩依次为三笔综合:79,三笔实务61;二笔综合61,二笔实务64。(成绩这么变化我自己也很迷,后文详细说说)

现在回想起2018年5月和11月那两个日子,依然回味无穷。最主要的原因首先是过了,其次是两次考场都被分到距离学校有40KM的通州,当时也看到有朋友从昌平分到大兴的(实在很难理解CATTI的考场分配,难道服从的是就远原则?)

大学基本上活动范围没有超过五环的我被这个残酷的现实吓傻了,但是幸好北京的公共交通足够发达,基本上五点起还是来得及的,至于为何不订酒店,一个字:穷。5月考三笔运气好,滴滴上正好有顺风车带了我一程,清晨的北京交通十分顺畅一点也不赌。然而11月滴滴下线顺风车,只能悲催地公交转地铁转ofo了。。。地铁口下车骑行3km终于到达了考点,望着通州升起的朝阳,想起了郭德纲老师的大作:

宣武区的天是晴朗的天,通州区的人民好喜欢。眼望丰台高声喊:我爱你,海淀!

ok,吐槽完考场分配的迷之操作,我们言归正传。

我为什么要考CATTI

作为非英专生,我所知道国内英语考试体系最高级的就是TEM 8了,但是没法考。四六级已经成为人手标配,大多数地方只看过不过不看分数,没法体现出差距。后来我偶然得知了上海高口这一考试,顺藤摸瓜又知道了CATTI,并且经过多方求证有一个这个证书很厉害、含金量很高的印象,所以开始对这个证书有了极大的兴趣。之所以没有选择上海高口是因为CATTI的证书上有国徽:),看起来逼格就更高的样子。

进一步又了解到CATTI最入门的三笔难度与TEM 4相当,二笔与TEM 8相当甚至会更难一些,OK就选你啦!可以说CATTI是非英专生一个可更有效证明自己英语水平的证书。(不要问为什么不考托福雅思甚至BEC之类的,一个字:穷。)同时也了解到CATTI是翻译硕士MTI毕业的一个必备证,进一步加强了该证的含金量。

总的来说,CATTI是一个性价比十分高的英语水平证明吧,报名费120不用抢机位什么的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备考三笔

虽然可以直接考二笔,但是因为CATTI着重于翻译和普通的英语考试还是有所区别,所以我先不着急,从最简单的开始练练手。看了很多经验贴,我在3月下旬就早早买好了韩刚老师的90天,然而自收到快递后,不仅没有下笔练习,草草浏览连书的一半都没浮掠过。原因之一是当时在准备考研,之二是专业课的内容十分繁杂,很难抽出精力学习。

其实更直接的原因是韩刚老师的90天过三笔采用的是真题滚动练习的方式,对我而言,韩刚老师的翻译明显已入臻境,风格有点flamboyant,对于我来说只可远观做欣赏,不可亵玩来实操。在此之前我对翻译可能只限于四六级,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真题涉及大量复杂、从未见过的句式,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但是因为考CATTI只是个人选择,所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上了考场。在考前一天晚上临阵抱佛脚,争取多记一些90天书附录里总结的表达。同时插播一下CATTI是允许带词典上考场的,英汉汉英都可带,我看到推荐最多的是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以及惠宇的汉英词典,因为这两本词典的词条收录相对而言是最全的了,但是有意采用这种经典配置的同学需要注意,带一个行李箱。我在学校图书馆寻寻觅觅后,惊愕于两本词典beyond imagination的体积与重量,选择了以下牛津高阶以及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缩印本)如下:

这两本词典体积适中,我一个书包就能塞下。

考试当天上午考综合能力,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等对于我等经受过江苏高考英语地狱般历练过的人而言就是piece of cake,但是一些设计到比喻手法、词语辨析的选择题,这些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我就抓瞎了,有一小部分连蒙带猜但是大体比较稳。

真正的挑战在于下午的实务,见了历年真题难度心里一直没底,但是看到题目,为何觉得难度可能就比六级翻译高一点点。实务一共考3个小时,我非常谨慎的查词典,确保每个词都有最好的把握也只用了2个小时不到。

三笔就这么考完啦,考完后我甚至觉得参考书都没必要买,并且内心有些窃喜,TEM 4级的考试就这?当时心里预估综合会有86+,实务这么简单怎么也得80+吧。

然而知道CATTI是会根据通过率来调分数的(59分和60分可能就有质的差距),我心里又特别慌,毕竟简单对大家而言都简单。分数出来那天庆幸的是过了(虽然觉得很正常),但是没想到真实分数与自己预期相差非常大,尤其是实务,只在及格边上,极大打击了我的自信,同时也让我意识到CATTI的翻译可能和平时接触到的过家家翻译有很大不同。

备考二笔

然而三笔只能算一个入场券,可能比六级也难不了多少。在紧张考(hua)研(shuai)间隙,我又耐不住寂寞,想继续考二笔,只当给自己一个出校门的理由,过不过也无所谓啦(毕竟自认为很简单的三笔实务分数那么惨淡)。二笔报名后,我又买了韩刚二笔,翻开第一部分就感动了,没想到韩刚老师居然把翻译方法论放到二笔讲。。。然后趁着这份感动把第一页的填空做了一下,我和这本书就没有什么缘分了。。。

毕竟是做炮灰的心态,期间一直没有针对翻译有过学习,直到双11为了买考研书凑单享受优惠,我买了武峰老师的代表作十二天,在考试前夕每天花半个小时翻了一下,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武峰老师真的是把翻译的套路很简洁地教会你!虽然看完一章忘一章。。。但是武峰老师是真的让我感觉到了翻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也顺便讲一下备考CATTI我的辅导资料推荐:

武峰十二天入门,掌握基础翻译方法论;

先看韩刚90天过二笔,进一步加强方法论的学习;

再看90天过三笔,当作丰富的自我练习材料。

具体到二笔考试,综合我觉得难度和三笔相当,但是如果深入思考时间依然非常紧张。重头戏在实务,让我明显感觉比三笔难了一个档次。首先是翻译量,几乎是三笔的两倍,其次是翻译选的文章,也比三笔更有味道,需要好好揣摩,(看完2019年的真题后,感觉CATTI仍有进一步变难的趋势),时间紧张到在敲铃前将将写完,此外如果不是特别没把握的词根本没时间查词典。

考完后眼冒金星,觉得自己真的够呛,不过不是很care结果啦。

抱着这种心态才会让成绩出来的我惊喜万分,没想到综合这么差,更没想到二笔实务分数居然比一笔还高。

我的一点微小经验

在一年内几乎没做任何认真准备就考过三笔、二笔的小辣鸡,除了感到幸运外,我还是认真反思了 : why me?

首先,虽然我没有针对CATTI做应试准备,但是我不能说是真裸考。我想对我帮助最大的应该是我从2017年9月开始每天在扇贝上坚持实打实背100个单词,并且我将这个我在大学里唯一坚持下来的东西保留到了现在:

这种坚持也带来了实打实的回报,除了三笔和二笔,我还裸考拿了两次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六级终于拿了600+,(四级630),虽然没有取得顶尖的水平吧,但鉴于没有任何准备直接上考场,都符合了我的心理预期。

在大学初期吃高考留下的老本时,一度对只背单词这一方式很不屑,但是自己真实经历过才知道,当你词汇量就是绝对力量。高中时做考研试卷像天书,现在看着就像玩儿似的hhh

语言基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可能是我懒,太想让自己舒服了。不管怎么说拿了二笔也可以说一般翻译完全hold住了,但是每当我碰到新的翻译材料我仍然非常头大,为什么?因为我初中时就非常有意识地用英文思维来学习英文,那时候背单词我很少看中文意思,基本上只看英文解释,平时用英文也完全是在心里直接想的。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在初高中学英语非常轻松,同时也让我养成了思维习惯。然而,翻译是两种思维互相倒腾,这对于我来说十分头疼。其实很多同学也觉得难点就在这里,明明意思理解,翻译成中文就是像机翻,一点都不通顺。我的懒在这里就体现了作用:面对翻译原文,我总是先把大体意思理解透,然后闭眼不看原文,尽最大程度避免原语言思维的惯性影响,然后尝试用目标语言的思维用最舒服、最省事的方法说出来,然后再回归原文,补足一些可能遗漏的细节。我非常喜欢武峰十二天,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武峰老师在教你怎样让自己舒服。

另外,我能看到的是翻译越来越注重对common sense的考察,考试难免碰到经济、政治、地理等等上的表达,如果平时积累不够,可能会闹笑话。我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5月二笔的Angkor Wat难倒了一大批人。对此我的建议是能多看新闻杂志,或者上BBC/CNN等等,加强自己对常见术语的记忆。我不会告诉你们从2017-2018我看了整整两年The Economist,并且摘抄做笔记的,几乎一期不落。The Economist涉猎极广,文笔老练劲道,我可能都上瘾了hhh

帮很多英专但没考过三笔、MTI但过不了二笔的同学看过译文,问题无非出在以上几点,如果没能从根本上理解翻译,可能再努力也很难面对考试出现的各种变化。

考过CATTI二笔可能是我堕落的大学生活唯一可以说说的经历了,最后拿证书结尾,希望同学们都能拿到属于自己的那张,如果想要在翻译、英语学习上和我交流的,欢迎私信~

涉及到CATTI考试大纲变动、报名通知的,推荐大家关注官微CATTI译路通或者CATTI考试资料与资讯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