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散神不散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常常被当作一篇优秀散文的判断标准。很多人以为它是古人说的,其实错了。
这句话最初是肖云儒在196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笔谈散文专栏的一篇名为《形散神不散》的短文中提出来的。 他说:师陀同志说‘散文忌散’很精辟,但另一方面‘散文贵散’,说的确切些,就是‘形散神不散’。又称形散而神不散。
肖云儒
肖云儒是著名文化学者,教授,陕西省文联副主席。2005年时,他回忆起这件事,说:44年前的5月,我是大三的学生,斗胆投稿《人民日报》副刊笔谈散文专栏,写了那篇500字短文《形散神不散》,接着别人的意思说了几句即兴的话。在名家林立、百鸟啁啾的散文界,这几句话是连灰姑娘和丑小鸭也够不上的,不过就是一只跳蚤吧,不想渐渐在文坛、课堂和社会上流布开来。
这句话影响力太大,也遭到了诸多文学家的围攻,譬如贾平凹,曾经专门撰文反驳这个观点。
细细想来,这句话确实有以偏概全的错误。因为,从古至今,中国有无数多优秀的散文,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项脊轩志》《三峡》《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形散神也散的,也有形散神不散的,也有神散行不散的,是绝对不可能用一个特点就概括。
那么,真正好的散文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价的?我以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好的散文应该抒发作者真实情感,体现作者独特个性。散文往往最能见证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鲁迅的冷和尖锐,老舍的幽默,郁达夫的自叙,不仅构成了它们独特的文风,也是作者本人心境的反应。虽然散文也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但是相比小说等其他文体,它还是最大程度要求反映作者生活。读散文,最能接近一个作家本身。
第二,散文的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这个世界上,既有鲁迅《野草》中短短几行的散文诗,也有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一样的长篇散文,散文贵在肆意,能像小说,能像诗,也能像一个剧本,充斥着变化性。
第三,好的散文意境深邃,抒情性强。为什么《项脊轩志》过了几百年还能如此打动我们?就因为它不仅代表了归有光一个人的情感,而是反映出了整个人类的情与爱。好的作家能够抓住人类情感最本质的东西,将之写进文章,给人以无限地共鸣。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