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支持祖国四化建设,我责无旁贷。
——包玉刚
包玉刚,中国香港著名实业家
曾被誉为世界船王
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包玉刚图书馆捐资人
开创了新中国教育界接受海外捐款
和以个人姓名命名建筑物或项目的先河
近日,CCTV-4《国家记忆》
播出《我的中国心•包玉刚》
和小编一起,走近世界船王的故事
世界船王的第一艘船
1918年11月10日,包玉刚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小商人家庭。青年时期,他曾先后在上海中兴学堂、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就读。1937年之后,供职中央信托局衡阳办事处,在中国工矿银行、上海市银行工作。1949年,开始在香港经营进口贸易。当时,香港的银行业早已被英资财团垄断。
包玉刚
我一直看着港口的设施,很多船在装货卸货,于是我打定主意要往航运业发展。
金安号
1955年早春,37岁的包玉刚只身出现在英国伦敦的街头,开始追逐自己的海上之梦。他用了16万英镑买进了一艘已有27年船龄、载重近9000吨的燃煤货轮船,经油漆一新后,取名金安号,意为金色的阿尔法。
这一年,新成立的环球航运公司,承载着他的梦想,开启了海上创业的艰难航程。
他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从一个旱鸭子成长为世界船王,被称作香港首位世界级华人商贾。
60岁游子归乡,热诚报效祖国
包玉刚对世界政坛的瞬息变化十分关注,尤其是对于阔别多年的祖国,期待国家强盛、游子归为国出力的情愫一直暗涌在包玉刚的心头。
邓小平与包玉刚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后,包玉刚敏锐地感受到了新变化——回家的时机到来了。
1978年深秋,离开内地整整三十年的包玉刚终于回来了,已经60岁的他,急切地想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包玉刚先后捐资兴建了北京兆龙饭店、宁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以及在浙江大学设立包氏奖学金等。在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刚刚开启之际,包玉刚就活跃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舞台,发挥着桥梁、凝聚的带头作用。
交大包图高筑,倾诉赤子心肠
在第一次回国时
包玉刚响应科教兴国的战略
提议捐资1000万美元
为上海交通大学兴建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
后来这座以其父命名的包兆龙图书馆
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包玉刚写给邓小平的
捐赠信函
1981年7月,包玉刚郑重地向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面交捐赠的确认信函,邓小平欣然接受了1000万美元的捐赠并表示赞赏,由此开创了新中国教育界接受海外捐款和以个人姓名命名建筑物或项目的先河。
1985年10月27日举行的上海交大包兆龙图书馆落成典礼(左起:柴树藩、包玉刚、王震、包玉刚夫人)
包兆龙图书馆外景
1985年10月27日,包兆龙图书馆如期落成,由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名,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大学图书馆。
包兆龙图书馆坐落于徐汇校园大草坪西北侧,占地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由18层、5层、3层和2层4个建筑物组成,主体建筑高度为73米,当时在上海仅次于上海邮电大楼、上海宾馆、国际饭店,高度居第4位。图书馆拥有大小阅览室82个、座位2400个,可容藏书220万册,设有各种现代设施。
今天,我们在交大校园中,抚摸着包图经过岁月洗礼的红色砖墙,感受包玉刚的赤子心肠。
包玉刚图书馆
在包兆龙图书馆的建造过程中,由于学校的精打细算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包玉刚的赠款有了结余。后来学校用此结余,于1992年在闵行新校区建造了包玉刚图书馆。包玉刚图书馆位于思源湖畔,总面积1.4万平方米,造价1092万人民币,有9个阅览室、1600个座位,可藏书100万册。
另外,2015年12月4日,由包氏家族捐资打造塑胶跑道在交大闵行校区正式启用。这是包氏家族在交大捐资建设的又一地标性场所。
1992年4月8日举行的包玉刚图书馆落成典礼
包玉刚图书馆外景
包兆龙图书馆和包玉刚图书馆的建成,不仅为交大师生提供了一流的学习与研究场所,在学校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形成了利用捐款或国家资金建造现代化图书馆的包图效应,为新中国教育带来了开放的风气和新的希望。
改革开放
船王与祖国一起踏上崭新航程
桑梓情深
游子为故乡建设发展尽心尽力
致力教育,携手交大
包图让万千学子记住他的姓名
他始终怀着一颗赤诚的中国心
为祖国建设、为家乡发展、为教育进步
献出自己的热血与深情
他就是世界船王包玉刚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