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气是什么意思(老气是什么意思客家话)

每逢过年,除了催婚之外,最令年轻人们头痛的莫过于记住一众亲戚的称呼。七大姑,八大姨。到底又是哪些人呢?有人认为,书面上的通称无非是伯、叔、婶、公、婆、姨、姑,自己尚且可以熟记于心。如果你这样想,那就真的想得太简单了。

我们回到家乡,面对的是家乡的长辈,尽量最好是要使用的是自己的家乡话与长辈沟通,而各处家乡话对长辈的称呼就存在不少差异。以广东为例,各地的称呼就存在不少差异。

广府地区的亲属称谓

首先是广府地区的亲属称谓,整理如下图:

注:广府话中公公也称老爷,婆婆也为奶奶

不知道大家又称呼得对不对呢?

粤方言的亲属称谓也反映了以下的几个特点:

(1)中心语素与古汉语基本保持一致,故体现出与现代通语相近似的一面,例如:

爸、妈(母)、伯、叔、婶、公、婆、姨、

这种亲近性在其他方言的中心语素中亦可观察到。

(2)在构词方面反映了南方方言的特色,主要是前缀阿和语素佬的多用,如:

阿爸、阿妈、阿伯、阿叔、阿婶、阿公、阿婆、阿姨

大佬、细佬

家公、家婆、家姐、家嫂

(3)某些称谓与官话方言有差异(包括读音和字形差异),尽管来源可能是相同的(如妗、姑妈心抱),妗北方官话多说舅妈、舅母,而南方的妗其实就是舅母(合音);姑妈广州话指的是父姐,而官话方言多指已婚的姑姑。

(4)粤方言的亲属称谓体现出保守的一面,这种保守有时是显性的,有时则比较隐蔽。

如安人(家婆)、心抱(来自古汉语的媳妇),安人一词是因为旧的礼俗规定后辈晨起必须向长辈请安,嫁来的媳妇更是如此,婆婆是其请安的对象,故称安人。

(5)广州话语义变调是一种能产的构词手段,亲属称谓较多反映这一特点。如家姐爸爸妈妈婆婆公公,以后字变调为主。

(6)广州话的亲属称谓体现出洋化新式的一面。广州话作为粤语的代表,居于省城,与英语、普通话有较多接触,在亲属称谓方面也可看到这种接触的痕迹。例如:嗲地、妈咪、安可 等来自英语,爸爸、妈妈、叔叔、伯伯等来自普通话。

当然,在广东境内,除了广府粤语区外,还有客家语区和潮汕语区,这两个地方的称谓又各有特点。

客家方言的亲属称谓

客家方言的亲属称谓(部分)

综观客家方言的亲属称谓,大概可以了解到以下几点:

(1)由于有较强烈的保守意识,客家方言亲属称谓的主体,保留较大的稳定性和统一性。称谓的核心语素与传统汉语基本一致,如公婆叔伯爸母(字写作姆)甥孙等。

(2)客家人有较强烈的族群意识,体现为亲属称谓的层级性很强。如以太称曾辈,以公婆称祖辈,以直系称谓为纽带,秩序井然。

(3)客家方言与粤语的亲属称谓,有共性的一面。除了与其他汉语方言相同的特征,还有某些与粤语较为接近的称谓,如儿媳妇为心臼,与粤语的心抱接近,曾孙叫息,与粤语的塞(本字即为息)同源。粤语与客家,有一部分来自江西,有很强的共性实属正常。

(4)客家方言的亲属称谓,与北方系汉语有同的一面,也有变异的特点(如公太婆太心臼的说法),而且内部还有一些分歧。以下举翁源县客家话的一些例子(吴碧珊、甘于恩2016),比如祖父辈的称谓,多说成阿公阿爹——阿姊阿姐,前者为男性,后者为女性;外祖父辈的称谓则是姐公——姐婆,前者为男性,后者为女性;称公公为老倌,称婆婆为家娘。这些称谓都与梅州客家话有明显的不同。

潮汕方言的亲属称谓

潮汕方言的亲属称谓(部分)

而潮汕方言,过去一直被认为与闽南方言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但随着不断演变,两者已表现出不少的差异,仅在亲属称谓上就得以体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

(1)音变方式不同

福建闽南话没有将丈夫、查某合音成逗、走而成为性别标记的现象,表亲属称谓的性别通常直接用丈夫、查某来修饰主要语素,如:丈夫囝(儿子)、查某囝(女儿);而在潮州方言中亲属称谓用逗、走来作为性别标记的情况则非常常见,如:逗囝(儿子)、走囝(女儿),当然也可以说成丈夫囝(儿子)、姿娘囝(女儿)。

(2) 构词方式有别

①老X与太X:潮州方言亲属称谓中表示曾祖父、曾祖母都将表示祖父、祖母的称谓词阿公、阿妈[ma53]的前缀阿换成可构成长一辈的实词性语素老,如老公、老妈[ma53]。这种称谓方式在潮州方言中一致性相当高。但厦门话却不用前加可构成长一辈的实词性语素老来构造某些亲属称谓词,相应形式是太,如太公、太妈[ma53],相当于潮州的老。

另,厦门话还可用安祖或者阿祖来表示曾祖父母,安加在亲属称谓前,一般用于叙称,不做对称:安伯、安叔、安姑、安舅、安妗、安女尔[ne53](母亲)、安兄。这种用法未见于潮州方言亲属称谓:厦门话亲属称谓用词头安的,潮州基本上都可用阿代替。

②囝与仔:潮州方言表小称通常都后加囝,音为[kiã53],此囝是由表示儿子的语义虚化而来的,有亲昵色彩。如姿娘囝(女孩子)、丈夫囝(男孩子)、弟囝(小弟弟)、妹囝(小妹妹)。

厦门话囝是个表示儿子、孩子的实语素,如查某囝(女儿)。而作为类后缀加在某些亲属称谓后时,如舅仔(妻子的兄弟)、孙仔(侄子),则读[a53]。

③姐与姊:表示姐姐的称谓词中,潮州方言和厦门话分别用了不同的中心语素姐与姊 ,表现为阿姐[tse53](潮州)和阿姊[tsi53](厦门)。

厦门话亲属称谓中涉及姐姐意思的,都统一采用姊[tsi53],如阿姊[tsi53]、姊夫、表阿姊,合成词语姊[tsi53-55]妹仔也不例外。对应于厦门话的姊,潮州则不完全用姐,而是姐和姊有所分工,除合称词语姊[tsi53-24]妹囝用姊[tsi53]外,其他涉及姐姐意思的称谓词都用姐[tse53],如表姐、姐夫等。

④妻/某+舅/妗:在表示内兄、内弟、内嫂时都前加了表示跟妻子有关系的字眼妻或某,如:妻舅、妻妗(潮州);某舅、某妗(厦门),用于叙称,同时也与自己的舅父、舅母区别开来。

(3) 指称方式相异:

①潮州方言对堂兄弟姐妹的叙称是在阿兄、阿弟、阿姐、阿妹的前面加堂字,以区别于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这种称谓法与普通话类似。

厦门话对堂兄弟姐妹的叙称则更加形象,在阿兄、小弟、阿姊、小妹的前面加隔腹,强调出自不同的娘胎。

②统称与分称:潮州方言对姑父和姨父的称谓词,在对称的时候统称为阿丈,不分开来称谓,由于语境不同,对象不同,故采用同形异指而不会产生误会;厦门话对姑父和姨父则分开来称谓,分别称为姑丈和姨丈。

当然,粤东闽语与粤西闽语(雷州半岛一带)在亲属称谓的特征上还有些许差异,待将来另文讨论。

这些都体现出广东地区的闽语系方言有着不同于福建地区的广东特色。

广东省内方言的亲属称谓与普通话称谓的差异

1 与普通话亲属称谓相比,广东三大方言表现出很强的南方特色,既有核心词的差异,如塞(息,曾孙)、妗(舅母)、姐/姊(祖辈)佬(大佬)等,又有构词上的差异(如多用前缀阿老,叠音构词法用得比较少)。

2 由于普通话的权势比较高,广东三大方言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普通话亲属称谓的影响,同时外来文化对都市方言也有所影响(如粤语的爹地妈咪)。

3 中国传统讲究阴阳对称,上下有序,这在亲属称谓中同样得到反映。如父亲与母亲,兄弟与姐妹,旁系宗亲称堂(堂兄、堂弟),旁系外亲则称表(表哥、表弟)。但在亲属称谓中,尤其是方言的称谓中,会出现称谓不对称现象。如武汉话叫外祖父为家公爹爹,外祖母却是家家,音节不对称,性别区分也不对称。

普通话伯(母)叔(母)按年龄大小分说,但舅舅却无区分。广州话旁系的上辈(配偶)一般用母或妈称,如妗母(舅妈)、姑妈,但伯母却称为伯娘,这与避讳有关。阳江话则出现语素使用不对称的情况,姐姐称为阿姐,但姐夫却是姊夫,用的语素不一;继父是后爸,继母则是背底奶。

亲属称谓的演变

亲属称谓系统基本稳定,但社会因素对汉语称谓系统也有所冲击,如礼节的淡化、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等,使得某些亲属称谓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如粤语的安人等。

亲属称谓出现代际变异。前面提到,新派对于父辈的称谓,与老派并不相同,这主要是普通话影响所导致。另外,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新一代对于外公外婆的称谓,开始出现变异,即内外无别,都统一称谓(如阿公阿婆)。前不久实行的普遍二孩的政策,是否会扭转这种趋势,值得观察。

(本文节选自甘于恩教授的文章《方言与亲属称谓》,并有删改,可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全文)

主要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1995:汉语方言词汇。北京:语文出版社。

甘于恩 主编2005:七彩方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甘于恩、吴洁 2008:潮州方言亲属称谓研究。潮州文化研究,第1期

胡士云2007:汉语亲属称谓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黄晓煜2016:两岸客家话亲属称谓比较研究。嘉应学院学报,第1期。

李启文 1989:广州方言亲属称谓词系统分析。广东社会科学,第1期。

吴碧珊、甘于恩2016:广东翁源客家话亲属称谓研究。南方语言学,11辑。

邵敬敏主编 2007: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詹伯慧、张日昇(主编)、甘于恩等 1988: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广东人民出版社。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时刻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