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1)因为台字最初的读音就读yí,而不是仅仅只念tái,了解了这一点,就再不会念错高粱饴等词了;(2)《诗经》匪车嘌兮,嘌是疾速的意思。详情见相关字字条,无兴趣内容可忽略。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69课,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的六个汉字,分别如下图:
(今天要讲的六个汉字)
1、嘌。有两个读音:
(一)piā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嘌,疾也。从口,票声。形声字。本义是疾速。比如《诗经.桧风.匪风》:匪风飘兮,匪车嘌兮。《毛传》称:嘌嘌,无节度也。孔颖达疏称:由疾故无节,形容车儿跑得快,放开了,不加节度。风儿吹得直打旋,车儿放开跑得飞快。
(古代疾驰的马车)
本义之外,嘌还有两个用法:(1)音节繁密的歌声。《集韵.宵韵》:嘌,声也。宋代程大昌《演繁露》:今世歌曲比古郑卫又为淫靡,近又即旧声而加泛艳者,名曰嘌唱。嘌,读如瓢。简言之,嘌唱指的是宋代民间一种音调曲折柔曼的唱法。
(2)说(用于贬义)。明代汤显祖《牧丹亭.写真》:这本色人儿妙……教他人问者休胡嘌。
(二)piào。用于专用词嘌呤,有机化合物。无色结晶,在人体内嘌呤氧化后变成尿酸,人体尿酸过高会引起痛风。这个字在这里是外来词音译,不能读错声调。
嘌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嘌字的小篆写法)
2、嘑。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h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嘑,唬也。从口,虖声。形声字。本义是叫喊;呼唤。后写作呼(《说文》有呼字,指吐气,见第154课)。比如:《周礼.春官.鸡人》:大祭祀,夜嘑旦以嘂(读jiào,同叫)百官。郑玄注:夜,夜漏未尽,鸡鸣时也。呼旦以警起百官,使夙兴。 陆德明释文:嘑,火吴反,本又作呼。又比如《汉书.息夫躬传》:仰天大嘑。
本义之外,嘑还用作象声词。比如《西游记》第二十五回:向巽地上吸一口气,嘑的吹将去,便是一阵风。
此外,嘑还是姓。《集韵.模韵》有载。
(二)hù。读这个音时,与謼通。用于专用词嘑尔,呼喝、呵叱着。比如《孟子.告子上》: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赵岐注说嘑尔,犹呼尔,咄啐之貌。《孟子》这句话大致的意思是:呵叱着去给予,路上的行人都不会接受;践踏过再给予,乞丐都不屑要。再比如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嘑蹴之食,有笑而受之者,此情之变也。
(顾炎武像)
嘑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嘑字的小篆写法)
3、喅。读yù。《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喅,音声喅喅然,从口,昱声形声字。本义是众声喧哗。《集韵.缉韵》:喅,喅喅,众声典籍中未找到实际应用的例子,此处不再举例。
喅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喅字的小篆写法)
4、嘯。简化字是啸,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xià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啸,吹声也。从口,肅聲。歗,籒文啸从欠。形声字,本义是撮口出声。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长啸》称: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比如《诗经.召南.江有汜》: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郑玄笺注称:啸,蹙口而出声。闻一多《诗经通义》称啸歌者,即号哭。谓哭而有言,其言又有节调也。这句诗的大致意思是:新人嫁来分在两处,你不找我使人愁,你不找我啊心烦闷,我只好唱啸、哭喊着消解忧愁。再比如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本义之外,啸还有其他两个用法:(1)呼召,号召。比如,啸聚山林。《楚辞.招魂》:秦篝齐缕,郑绵络些。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说:长啸大呼,以招君也。这句诗的大意是:秦国笼子齐国线,郑国的罩网作笼衣。招魂的设备准备齐全了,长声歌啸呼召你。再比如孟郊《立德新居》:霜禽啸匹侣,吾亦爱吾曹。用的也是这个意思;
(2)鸟兽的长声鸣叫。比如陆机《苦寒行》:猛虎凭林啸,玄猿临岸叹。再比如陆游的《春夜读书感怀》:荒林枭独啸,野水群鹅鸣。后来其他发声高而悠长者也多称啸。比如:一声长啸,火车出发了。再比如金庸《倚天屠龙记》里,谢逊在王盘山岛,以啸声杀人。
(2019版《倚天屠龙记》电视剧埋在的谢逊)
(二)chì。通叱,取所通字字义,即大声呼喝。不再举例。
啸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啸字的小篆写法)
5、台。常用的读音有三个:
(一)yí。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台,说也。从口,以声。形声字。说即悦之古文,台的本义为喜悦,这个意义下的台,后来写作怡。比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司马贞索隐台,音怡,悦也。意思是唐尧让位于虞舜,虞舜因觉自己不能胜任而不悦。
(虞舜像)
本义之外,台还有很多用法,举常用的说说:(1)我。《尔雅.释诂上》:台,我也。比如《书.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不是我小子敢行作乱的意思。
(2)何;什么。比如《书.汤誓》:今汝其曰:夏界其如台?意思大致为:现在你们会问:夏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呢?再比如《后汉书.班彪下附班固》:今其如台而独阙也!也是用的这个意思。
(3)养。这是方言。《方言》卷一称:台,养也,晋、卫、燕、魏曰台。郭璞注说:台,犹颐也。
(4)脱落。这也是方言。《方言》卷六称:台,失也,宋鲁之间间曰台。
(5)陶制的一种容器,后来写作瓵,指瓮、缶一类器物。
此外,台还是姓。《通志》有载。有意思的是,台本来就读yí。弄明白这一点,到山东,高粱饴的饴就是读半边,也不会读错了。当然,心旷神怡的意思也容易理解了,就是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台本来就有喜悦的意思。
(高粱饴)
(二)tái。这是现在台的最常用音,意思很多,也举常用的说说:
(1)三台星名。古代用来比喻三公。《集韵.咍韵》:台,三台,星名。比如《后汉书.孝安帝纪》:推咎台衡。李贤注称:台谓三台,三公象也。
(三台星)
(2)敬辞。用来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行为。比如苏东坡《贺韩丞相啟》:边徼苦寒,台侯何以?再比如《西游记》第六十四回:我等幸接台颜,敢求大教。还有我们平常也说的兄台、老父台等,用法一样,都是敬辞。
(3)春秋时鲁国地名,也写作邰,具体位置在现在山东省费县南。
(4)鱼名。背上有黑的花纹,后作鲐。《集韵.咍韵》称:台,台背,大老也,通作鲐。比如《诗经.大雅.行苇》:黄耇台背,以引为翼。郑玄注说:台之言鲐也,大老则背有鲐文。这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老者龙钟行走不便,侍者引路扶着他。
(5)用作量词,比如,一台戏,一台车。
(6)台湾省的简称。比如:港、台同胞。
(中国日月潭)
此外,台又是檯、臺、颱的简体字。
(三)tāi。读这个音时,一般指地名,即台州的简称,以境北的天台山而得名。浙江省地级市。
(天台山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李学勤先生的《字源》上卷(陈英杰)提到:台在春秋金文中开始出现,但不用来表本义,几乎都用作以,而战国文字中除人名外,台亦读作以,因此,台似乎另有读音为yǐ。因为各大辞典、字书,均未列此项,我们只顺带提一下,了解就好。
台的小篆写法如图:
6、嗂。读yá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嗂,喜也。从口,䍃声。形声字。本义就是喜。《广韵.宵韵》:嗂,乐也。未查到典籍中的实例,故不举例。
嗂的小篆写法如图:
(嗂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169,部分图片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