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仲尼燕居》中记载: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随,立则有序,古之义也。……立而无序,则乱于位也。
中国古代社会里,正是靠着这些礼仪中无数细小的差别,建立起社会秩序的。左右在礼仪或生活中的选择,并不单单只是方位的选择,还有着衡量上下尊卑、建立社会秩序的作用。
《左传》定公十五年记载: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旋,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
礼仪的一点一滴都有着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可以说,通过对左右的选择,礼制的隆杀起着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
这种礼仪上的隆杀,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碰撞。
在这过程中,左右方位的取尚逐渐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相关的礼仪文化观念,成为了一种特殊的中国传统文化。
并在历史的发展与选择中形成了男左女右、吉左凶右、阳左阴右、左东右西、天左地右、军左兵右等左右礼仪文化观念。
东西方位与喜春厌秋、左春右秋
在传统观念里面,阴阳与自然方位相关联。阳在方位上可以代表东方和南方,阴在方位上代表着西方和北方。
这种对应关系,主要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念有关。阴阳与方位的对应关系,主要跟太阳升起的方位有关,东方和南方就象征着光明、蓬勃的生机。因此人们以东、南方为尊,从而衍生出与其相关的左右思维。
《管子·版法解》:四时之行,有寒有暑,……。春生于左,秋杀于右,夏长于前,冬藏于后。……是故文事在左,武事在右,圣人法之。以行法令,以治事理。
人们将自然上的四时观念与社会中的文武相联系,即是由自然秩序转化为符号秩序,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规定,起着维持着社会秩序的作用。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相对应,最终起着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
春天象征着生机,万物蓬生,秋天则主肃杀,万物凋零。自然而然的,人们有了喜春厌秋的朴素自然观,与之相联系,与春相对应的东方与左则尊于与秋所对应的西。
因此,历代太子所居宫殿也被称为东宫,宫殿外表为青色,象征生机。这与人们喜春厌秋的观念是有关的。
吉左凶右、军左兵右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很特殊的死生观念,一方面,人们讲究视死如生,相信人死后会到达另一个神灵世界,这一世界与现实相照应,所以一应随葬事物跟现实生活所需相对应。同时又讲究死生异礼。
因此在关于丧葬的相关礼仪中,需要与生前的礼仪相区别,以示生死有别。因此,左右方位在礼节中的取尚也随着吉凶而相对。
由上文所述,左与阳相对应、象征着光明、生机,吉礼往往取左方位为尚,而凶礼则需要与之相对。
吉左凶右观念与军左兵右这一左右礼仪文化思维相关联。军左兵右看似互相矛盾,实际不然,有其所对应的缘由。
与军尚左相关的观念可以从《礼记》中的记载来一窥缘由。
《礼记·少仪》:军尚左,卒尚右。正义:……左是阳,阳主生,欲其生不败绩也。
军代表的是军将,将于阳位,意在主生、为取胜绩。而卒尚右又与右手优势有关,右手有利象征着力量、勇气,是以卒尚右,以期兵士在战场悍勇拼杀。
军左卒右观念可能与战车上的人员位序相关联,由于驾车者居中,左手持缰绳,右手执鞭,是以驾车者右手处不便,为尊者位于驾车者即位中者的左方。
右方位位卑于左方,在战车上持利器防备攻击者。也许车左为尊也是军左卒右观念形成的一个因素。
天左地右、男左女右
男女天地在阴阳二分的世界观中一一对应。《周易·系辞上》载: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由此可观,先秦时期已经有了乾坤阴阳、天尊地卑的对应关系,天象征着皇权、男子、丈夫、父亲,地则象征着臣道、女子、妻子、儿子。
两两对应,隐含着尊卑观念。礼仪仪节中男女不同的取尚其实也有着规范上下、尊卑的意味,政府以礼节上的差别来维持社会秩序。
政府通过政令、教训、法律等手段建立起一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进而确立女性在男性面前、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并限制女性的地位和活动空间。
国家通过对男女性别权利的规限,整饬家庭秩序以谋求社会秩序的稳定,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
男女性别的不同,在社会中所享受的权利和地位有着天壤之别,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都有着体现。古代中国社会宣扬女子生来便卑弱,以柔顺为美。
是故男子生来便寝床含璋,而女子则只能寝地弄瓦。左右二元象征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阴阳两相对应,古人崇阳抑阴,是以在阴阳观念这一体系下左尊右卑。男子为阳,尚左,女子为阴,则尚右。因此便有了男左女右的思维观念。
无论是喜春厌秋、左春右秋、还是吉左凶右、军左卒右男左女右、天左地右的观念,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二分的世界观相关联。
左右礼俗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还有着构建伦理等秩、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尊左尊右的观念不是互相敌对的,而是看当下情境的适宜度。
中国先秦文化里有着执两用中的观点,在中国左右问题的特殊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阴阳观念有关。
中庸思想由贵中观念发展而来,中国文化里讲究执中而治,没有绝对的极端,也就是说没有极左和极右。
阴阳观念则讲究事物之间统一对立,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为尚左和尚右之间的转化提供了具体的路径。左右礼俗观念从思想上影响着人们,其内核还是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的尊卑等级、伦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