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没了“下面”竟会变得这么惨

时刻小站 113

近期,有条新闻冲上热搜:

「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快速上升。2015 年为 6.1%,2020 年接近 10%」。

目前我国现有女性6.9亿,按照10%的比例,这个数量是接近7000万。

为什么年轻女性不想生孩子了?

有一份研究报告综合了46个国家的780份回答,评估了独立性特征、为人父母的愿望以及其他各种社会人口特征后,总结出了7个不生孩子的理由:

除了,我们所能想到的职业发展、经济压力、没时间、没精力、丧偶式育儿、自由的追求,最让人惊讶的是原生家庭这个答案——因为做孩子很不快乐。害怕孩子受苦……

原生家庭是所有人人生中的一个大课题,永远都避不开的一个坎。

你是如何面对这个课题呢?

是拯救还是恨?

父母婚姻不幸,孩子一方面渴望拯救父母,让自己拥有美好的家庭;另一方面,又会很恨父母,让自己活得这么不开心。

这两种行为都可能让我们陷入困境。你可以先看看下面两个真实的故事:

算了,我不是超人,真的拯救不了父母

我成长在一个硝烟弥漫的家庭,家里永远的背景音就是父母的争吵谩骂。

从我记事起,父母就很爱吵架,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

年幼的我企图感化他们,拯救他们——

我给他们写过声泪俱下的信,也在冲动之中拿刀架到脖子上威胁过他们,但是都失败了。

他们总是承诺:等你们上学了,我们就不吵了。等你们考大学了,我们就不吵了。等你们工作了,我们就不吵了。

面对总是阴云密布时常暴风骤雨的家,我很想逃离,于是大学就报考了西安,毕业后也留在西安工作。

我的工作很顺利,与老公感情也很好,眼看父母年纪大了,为了他们有更好的生活,我把他们也接到了西安。

没想到的是,我快四十岁了,最苦恼的竟然还是父母吵架,和小时候一模一样。

我希望能够拯救他们。

我依然想改变他们,尤其是父亲的暴脾气,我相信只有他变好了,家里才会变好。

我背负了父母感情和美的责任,折腾到心力交瘁,他们依然我行我素。

我很生气,讲不通道理,就会加入他们的战斗,和他们对着干。

结束后,我往往会难过很久,身体都会极度不舒服。

每当妈妈受了委屈向我哭诉的时候,我对她的痛苦感同身受,也难过好久。

我想做超人,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妈妈。

我无数次为她发声,为她抗争,就像是一只勇敢的小鸡,把老鹰挡在前面,保护母鸡妈妈。

我像一匹瘦弱的马,拼命想要拉动一辆重重的马车,车不仅没有拉动,自己也快垮了……

长时间的情绪压力导致我的身体也濒临崩塌。

点评:

在不幸福的家庭里,每个懂事的孩子,都承担了很多父母的负面情绪,这就是一种过度承担

但是,事与愿违,这操作不仅没有帮到父母,还令自己陷入深深的委屈、愤怒和无力之中。

驾驶父母关系马车的人不应该是孩子,而是他们自己,那是他们的人生旅程。

作为孩子,应该做的是,不过度承担,不把家人关系混织成一张网。

父母关系是他们的事,我们不要把家里人的关系都交织成一张网,而是大家各自做好自己,处理好自己与对方的关系,这样就清晰顺畅了。

在父母需要的时候陪伴他们,关怀他们,但是,吵架是他们的事,和你无关。

就如故事主人公一样,帮母亲出头,那就是越界,只会让事情更加复杂。

假如因为父母吵架,自己开始陷入情绪,那就是你的事,你需要成长。

不过度承担,不越界,才会有良好的家庭关系。

生命的前29年,我对爸爸全是恨

爸爸很自私,从我有记忆开始,我爸添饭只添自己的,从来不帮人添饭。

如果有什么问题,永远是别人的错,自己永远是对的,就算在路上不小心被石头拌倒,他也会停下来抱怨甚至是骂那个石头,觉得是石头的错,石头就不应该在那里出现。

爸爸脾气大、动不动就暴跳如雷。

小时候,他暴打我,用拳打脚踢来形容都一点不夸张。

假如我带弟弟出去,如果弟弟感冒了,或是摔到了,我一定是那个被打的那个。我一度认为自己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家里。

有好长的一段时间,我的身体自动屏蔽了这段痛苦的记忆,大脑直接选择这一切没有发生过,也好像回忆不起来了。

但是,我就是讨厌爸爸,不爱他。

我在外地工作,非必要不和他联系,非必要不回家。

逢年过节,我打电话过去,如果是他接了,我就喊一声爸,然后就问:我妈呢?

偶尔回趟家,他的声音一高、脸一沉、眼睛一瞪,我害怕得不得了,就像老鼠看到猫,能躲就躲。

直到2017年,我的事业出现了重大挫折,开始有轻度的抑郁,被爸爸暴打的画面一幕幕的开始跳了出来,像魔鬼一样每天来折磨我。

我经常半夜醒来,脸上都是泪水,醒来后是更深的恐惧和痛苦,活着怎么这么难?

朋友推荐我上了《部分心理学》课程,老师说:这是创伤……

点评:

当你回想你的童年时,内心幸福吗?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幸福!有人想起来,内心可能咯噔一下,然后不禁起一身鸡皮疙瘩。

在我们天真快乐的时刻,却默默承受了无力抵抗的伤害。

这些伤或许短暂埋藏在记忆深处,但是总有一天会被唤醒,让我们又回到那个无力又可怕的时刻。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童年阴影,只不过很多时候很忽视了。

当你看到这个创伤,就是疗愈的开始。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是可以选择更好的未来。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

从成年期开始,人除了完成自己本身的成长任务,其实还肩负着另一个巨大使命:去补完童年缺失的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成年后,我们就不能再抱怨原生家庭,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

最可怕的人生,不是拥有悲惨的原生家庭,而是一辈子都在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沉溺在过去的痛苦中,止步不前。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拓宽认知

没有完美的父母,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不管爸妈多么好,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只是程度不同。

我们见过很多人,明明父母很爱他,他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创伤。

创伤不可避免,也正因为有伤,我们才会越来越强大。

第二个:了解人性,看到事情的全相

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人咬牙切齿地对我们说:父母从来没有爱过我。

事实上,当他做放下过去的梳理时,发现父母是爱他的,只不过他的记忆里只留下了父母不爱他的证据。

这是人的本能。

大脑默认状态就是记住过去发生的不好,记住今天发生的不好,考虑可能发生的不好。

我们在关注世界动态的时候,你也会发现到处充斥着负面信息;越糟糕的信息,越像一个巨大的吸铁石一样把我们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去,这就是人的本能。

这个模式利于我们第一时间发现危险,但不利于我们发现幸福。

第三点:着眼于当下

我们已经成年了,拥有了比童年时多得多的资源,绝对有能力疗愈过去的创伤。

不要把精力放在恨上,而是放在对现在的影响以及改变上。

例如,你可以好好探索: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对我的影响是什么?对我的情绪反应的影响是什么?对我们整个看人看世界的模式是什么,对我们行为模式的影响是什么?

当我们关注于如何放下,如何改变,创伤就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助力,帮助我们变得更好,同时,也避免我们在对待自己孩子的过程中犯同样错误的机会。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